参不到主旨

一个心猿意马、六神不定的沙弥,问释修禅师:“你天天打坐入定,你能告诉我你入定以后的心理状态吗?也就是说,你在坐禅的时候,意识、意念里都是想些什么?”

释修禅师说:“只可意会。”

小沙弥又说:“既然你的禅修只可意会,那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跟你学禅,总不知你的心要和妙境,到头来不是白学了吗?”

释修禅师说:“不可言传,但可身教。你跟我参禅的光景,总比猜拳行令境界高吧?”

“那倒是,可是我怎么老是胡思乱想,参不到主旨呢?”小沙弥变得诚恳地说。

释修禅师说:“体静心自动,胡思乱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寻觅和理顺,无需着意追寻什么主旨,遂心便是了。”

禅师言下,小沙弥终于心领神会。

坐禅入定,是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参修内敛的思索方式,让自己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认识自己,读懂自己。它与霹雳歌舞、酗酒划拳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些活动恰恰是蛊惑自己、迷失自己。

财富的秘密

【一】

收到一短信说:财富很重要啊!此为答复。

财富,其实是两个概念:“财”是外在有形的;而“富”是内在无形的,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财”可以靠掠夺,而“富”只能靠修养。

所以有“财”不一定“富”,有“富”定不会缺“财”。因为富是财的种子,富能生财。

【二】

财富分两种:一种有形一种无形。

有形叫物质地位,无形叫阴德福报。有形散则成无形(能),无形聚则成有形(质)。

生财之道就是巧妙独到地利用物理学的“质能互变”规律,借助佛法的“缘起规律”进行转化增长。

所以一个真正明了佛法和自然法则的人,必是无形财富的理财专家,自然也成有形财富的开发银行。

【三】

有一个人拿着酒杯在水缸里取水,因盛水太少,他便想这一定是缸里的水太少了,如果到河里取水的话,一定会多些。

于是他就到河里去取水,可是所得的水依然不多。

他想,现在是秋天,一定是河水太小的缘故,如果到大海去的话,肯定会得到很多。

可是当他从大海里取出杯子时,发现还是只得到一点点水。

我们本具的福报和智慧就像海一样大,水一样多,而我们之所以只得到一点点,决不是因为外在的福慧有限,而是因为我们用来盛装福慧的心量太小,自私狭隘,犹如酒杯。

如果不扩大盛装福慧的容器,只是不断地更换地方、行业或扩大规模,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加财富,就如那个用酒杯取海水的人,只会贻笑大方。

 

财富从付出中来

 

我们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希望拥有更多,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真正能用到的并不多。存款百万,吃乃三餐,面包面条;房屋十栋,睡只六尺,心神不安。不管这些,没有办法,欲望促使我们还是希望拥有更多。拥有更多不是罪恶,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欲望将拖累了我们。膨胀的欲望绑架了你我,使我们的生命走向沉沦。

我们想得到的很多,是多少呢?归纳一下只有五样,这就是我佛如来所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五大类都是我们非常渴求的欲望。财为五欲之首。这个财,每一位都很喜爱,都想拥有,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它。

光想财,是不会得到财的。你不能靠抢靠诈,得靠付出劳力和智力。付出的多就得到多财,付出的少就得到少财,多劳多得,一般状况下就是这个模式。也有例外,有人付少得多,也有人付多得少,这都是有原因。付出,诚恳的就叫奉献,在佛教中称布施供养。

一、财富不是罪恶

中国人喜欢发财,美国人也喜欢发财,中外大同。男人们喜欢发财,女人们也喜欢发财,男女平等。大人们喜欢发财,就连小孩子们也喜欢发财,大小同心。要财是人之常态。

要财不是坏事,不要财也许可怕。说实在话,钱也许就是人类生产的动力,至少今天这个社会有这现象。我说这人类发明了这货币,真是绝顶聪明。有了这宝贝,各行各业都有人干了,各行各业都日新月异。用这纸张,让大家忙来忙去,忙得身疲力竭还是说可以勉强。假如,有一天,哪个国家没有了这东西,这个国家一定麻烦大了。

人们常说,万事非钱不可。这反映了金钱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你看肚子饿了,需要面包,没钱可买不了面包。朋友六十大寿,这请柬来了,得给点礼物祝贺祝贺,又是要用钱。无钱半步难行,出门要开车得要买车买汽油。如果有人不要这货币,这人也许有问题,值得注意,当然,圣人不在此列,已在五行之外。

佛家并不视金钱为罪恶,也不反对人们赚钱,正常追求金钱也不能叫做贪。我经常鼓励信众要去上班找钱,但必须合法赚钱,就是要通过“正业”来合法赚钱。佛经中也常有描写,在家菩萨们拥有无数财富,天天数那个金银财宝,那个真是喜悦,让许多人羡慕。有人坚信钱财是宝,从事跟钱有关的事业,从财富中悟道成佛,佛号就直接叫“财功德佛”。

佛教是积极的。我们从勇敢广行布施的“勇施佛”、努力追求进步的“精进军佛”、不断追求创新的“广庄严王佛”等如来的成佛修行过程,以及僧人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奉献等事例中,都证明了这一点。佛教对善法是积极的,对恶法是消极的,对消除恶法是积极的。有人看到佛教对恶法行为采取消极态度,看到僧人放弃物质享受过苦行生活,看到僧人很看淡金钱,就以为佛教是消极,是阻碍人类进步,这是完全误解了。误会一场,要人命啊,你说这事作的?勇施佛,告诉我们:付出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想发财不是罪恶,但是,贪而无厌、想要的太过于强烈与执着便是贪,贪是痛苦。财富不是罪恶,但要正确对待,要善于散财施舍利他,不能贪财。金钱如火,善于使用,能照明、煮饭。不善于使用,能起火灾,引火烧身。正确对待金钱非常重要,不能正确对待金钱,刚得到财,人就亡命了。不能正确对待金钱,即使拥有百万,还是哀声叹气,没有开心。还要知道,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金钱解决的。这是话外话题。

二、布施才有财富

有人出点子,于是纽约的华人佛寺除夕夜就成了求财夜。大家到佛寺求财,正好今夜良辰佛寺要为弥勒菩萨祝圣。祝圣,就是庆祝圣诞。好啊,现在佛寺要为弥勒菩萨祝圣,大家就向弥勒菩萨求财,弥勒菩萨到了美国就成了美国华人的土地公。弥勒菩萨在中国可没有这身份。人类真的会发明创造。

向弥勒菩萨求财,还真的是找对对象。菩萨背后藏有一个大布袋,大家都看见了。这布袋,又被称作“乾坤袋”。乾坤袋内自然装满金银财宝,种种宝物,应有尽有,而且是取之不尽。你向弥勒菩萨求财,真的求到了,发财了,但你们可能不知道,你求到的这个财原本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并不是弥勒菩萨给你的,更不是上天赐给你的。这钱财是你过去生中的存款,现在你要取出来了,就这样而己。假如,你现在不想取,它还是原封不动地存放在那,永远都属于你个人的,经百千万劫都不会丢失,绝对安全保险。

这样说来,那拜弥勒菩萨是没有作用??拜弥勒菩萨还是有作用:1、向弥勒菩萨求财,就等于填写取款单要取钱;2、供养三宝,种下财富之因,这也是自己种的;3、参加法会,亲近三宝,福慧增长,拜弥勒菩萨种植龙华胜会出世解脱因缘,将来必定成佛。

“我什么时候把钱存在那里呢?”这你是不记得了。在过去生中,你慈悲布施,不像现在这幺贪财、小气,种下了这个“财”的因,累积了那幺多财富,存在那里。现在,我要求取出来,这就发财了,因果是这样。发财致富的因是什么?佛说,是布施。

有了钱财,就要用,要消费,不能贪财,要能施舍利他。消费了,可以过生活。再消费,生活品质就提高。帮助他人可以解决贫穷。金钱只有通过正确的消费,才展现出货币的价值。金钱是让你使用,不是存在那里作收藏品,更不是金钱来使用你。现在大多数人是被金钱所用,变为金钱的奴隶“财奴”,这是众生颠倒。必须正确使用金钱,不如法使用是佛教所反对的。最上品的消费,是施舍利他。布施,财富是越布施越多,这是真正一本万利的投资,最安全保险的投资。

舍财如割身上肉,很痛啊!《药师经》中就有这样说:“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己,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舍我钱财,割我身肉。财又如命,舍财这不就是要人命吗?不想舍!不舍,你就不可能有得。大家都晓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个道理。还要知道,不舍,到时候你的财也会没有了,上天要收回去了,因为给你没有作用。经中提示我等,“吾不舍财,财将舍我。”你不想舍财,到时财必定抛弃你而去,这个例子古今中外很多。我也有一句:“吾不舍财,财将害我。”这种故事也很多。我也讲过,命运的天平必须保持平衡,某方面重了就要减少,比如财富多了就要舍,要减轻重量,紧握着财不舍,其他方面就出问题。要懂得破财挡灾,花钱消灾的道理。

你看有些人不劳而获,轻轻松松便发财,其实他在过去生中已经付出很多,这付出你没有看见。你没有这个“不劳而获”的因缘,因此,你必须付出才有收获。你学他不劳而获,你将永远没有收获,因为你过去生中没有存款。没有存款就不可能有轻松取款的道理。你不付出,将永远贫穷。

有人开公司,大家帮他干活,他发财了。靠自己一个人两只手两条腿一天二十四小时干活是很难发大财的。靠大家帮你打工,你就发财了。1人帮你赚1块,10人帮你赚10块,100人帮你赚100块,这样你就发财了。你过去布施,帮助过许多人,你现在开个公司,这些曾经得到你帮助的人就到你的公司工作,为你赚钞票,你便发财致富。有人也开个公司,找10个人来上班,结果人走光光,剩下一个寡人老板,有的连老板也溜走了,逃债去了。这是你过去没种布施因,没有帮助过人,哪有人帮你打工的呢?你过去生中欠过人家钱财,偷过人家东西,拿了人家好处,占了人家便宜,那幺你现在就帮人家打工还债。老板工人,从这而来。现在,当了老板刻薄剥削工人,不给工人按时发工钱,将来老板又成了工人,工人又成为老板,善恶报应、因果循环如是。赚到了钱,不想施舍,将来又成为穷人,再让你尝尝穷人的忧恼。《优婆塞戒经》中有这话为证:“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得财,贪惜不施,贫穷种子。

还没有财的同修也可以行布施,别忘了你还有体力、善语、微笑、善念。这些都可以布施。还有《因果经》中就到的:“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他人布施,你心生欢喜,你的功德与布施者一样。有人看到他人布施,不高兴,生嫉妒,这罪过很大,已种下地狱种子。

三、为利众生成菩提

布施,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即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布施钱财物资,传授知识学问,为人壮胆助威等等。我们这里主要讲财布施。财布施的目的是帮助众生解除贫穷困苦。财,在佛教中分为外财与内财。身外之物叫外财,像衣服、金银珠宝、动产、不动产、妻子儿女等都是外财。内财是指我们的身体。身体上可以付出的有:

1、用我们的劳力为别人服务。

2、用我们的智力为别人服务。

3、捐献头目脑髓,为他人活命,这是高难度的布施,非是一般人之所能为。佛经中,经常提到菩萨舍身布施的故事。菩萨施舍内财外财,非常慷慨,绝不吝惜,绝无恐惧,这也是菩萨的品格特质之一。

佛教中高度重视布施,可以说布施思想贯串整个佛法。在人天乘中有不偷盗而行布施,不悭贪而行布施。在声闻乘中有断贪而行布施,还有“己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的四正勤。在菩萨乘中,更将布施思想行为推向了究竟,那是布施的世界,爱的海洋。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清楚记录,明确宣告我们,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如芥子般小的角落都留下了菩萨布施的事迹。菩萨布施不是为求财,而是“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菩萨布施的目的是为利众生。利益众生这个目的达到圆满,菩萨也就成佛了。菩萨能否成佛?指标是看利益众生的程度。众生满意,菩萨才能成佛。众生答应,菩萨才能成佛。菩萨成佛能否?直接与众生利益挂钩。是故,菩萨没有不修布施供养的。不修布施供养,就不是菩萨,更成不了佛。财施得福报,法施得智慧,布施中具足福德与智慧。福慧是成佛的两大根本。

说到布施为利众生,这不得不让我自然想起,旅美华僧的伟大奉献精神,你们大家可能不晓得。中国法师到美国,先帮人诵经打杂,省吃俭用,一点一点积蓄资金,积蓄到一定的资金就租间房子开辟道场,同时又勤俭节约,积蓄许多年,有了一定的资金就向银行代款买栋房子作为永久道场。有的法师是直接买房子创道场,但也是离不开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累积创寺资金的。有了道场之后,还是省吃俭用,积蓄资金,还要维修扩建道场,光大佛教弘法利生大业。法师们将所有积蓄通通都奉献给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众生。你们给法师一些供养就大喊大叫,“我有供养法师!”你们那里晓得?法师将你的财宝一分不少地通通地献给了佛教,造福于社会大众,功德通通回向给你们。你这一喊一叫,破坏力很大,知道吗?你的供养功德不见了。大家到美国是淘金,为了过好生活,我们法师们到美国是建道场弘法利生。大家赚钱是给子孙后代,我们省吃省用,一切都为了佛教。

四、财施因果之差别

财施得财富,付出多回报多,付出少回报少,这是基本原理。但由于各人付出的动机、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福果也有诸多差别。这些都值得了解,简单举例于下:

(一)布施致富:供养三宝,必得大富。这是福田之最。

(二)辛劳致富:供养三宝,又让僧人辛苦折腾,来生虽是大富翁,但要经过辛劳才得大富。许多人发心供养三宝,但也要让法师们拆腾一番。那好,那将来你也要经一番劳苦折磨之后,才发家致富。

(三)轻松致富:供养三宝,不给僧众麻烦,必生天上人间享受自然富裕快乐。你看人们轻轻松松就发财、不劳而获,前生就是种了这个因。

(四)施多福少:众生不能以恭敬、欢喜、清净心布施,而是以贡高我慢、邪见恶念、图报、为名、为某种利益而布施,则布施多而得福甚少。功德只有芥子般小。亦如一斤黄金换一两木材。

(五)施少福多:以欢喜、恭敬、清净心、不求回报心而行布施,虽布施少而得福多。如一两木材换一斤黄金。用慈悲心布施,虽只利益到一人,功德有大地那幺大。

(六)先富后贫:有人布施后生后悔,来日生在人间富裕后不久又贫穷了。今日是百万富翁,明日太阳升起就成了穷光汉,这是由于布施后生后悔的原故。

(七)先贫后富:虽布施很少,但主动乐意,来日投生为人,会发家致富。

(八)有财无享:金银财宝满箱,锦绣绸缎无数,但身穿破衣,口吃糟糠,还天天起早摸黑劳作,日日愁眉苦脸,不能受用财富,没有半点富贵感觉。这是因为过去世受人劝说而勉强布施所致。

(九)他富我富:劝人布施,或看到他人布施,心生欢喜赞叹,与布施者同等功德,将来他富有、我也富有。随喜布施,功德这般殊胜,大家要牢记在心。

(十)富而不施:这些众生,生性悭贪,不喜布施,偶然遇到一善知识而行一次布施,种下殊胜福田,而今富有,但仍吝啬悭贪,贪性不改。悭贪,来生又受贫穷果报。

五、供养三宝功德最

布施的对象很多,但不外乎是:供养三宝的敬田、孝养父母报答师长的恩田、救济众生的悲田和修桥补路、社会公益的方便田。标举四大福田,实现五福丰登;更发菩提道心,直上涅?故乡。

四大福田都很重要,但以供养三宝的敬田最为殊胜。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下面引一则大家都知道的、来自《杂阿含经》中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获大福报的典故。经中卷二十三中记述:有一童子在沙中游戏,见佛从对面走来,心想:我当用上好麦麸供养佛。但身边没有,于是用双手捧着细沙,倒入佛的钵中供佛,并发愿:以此惠施善根功德,令我未来仍然投生此地,为大国王,拥有大财富,虔诚供养诸佛。

这个童子在佛陀灭度一百年后成为大富大贵的阿育王。以沙供佛,都能有如此大福报,何况我们平时以真实物品供佛?!

在《普贤行愿品》中,我们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就是“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一切供养,法供养最为殊胜。法是佛母,是我们伟大的奶奶,她能生诸佛。法是智慧能破烦恼,能令众生脱离生死轮回,成就无上佛果。大家都知道的《金刚经》有这样的名句,以无数大千世界装满七宝,用以布施,还不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大。四句偈,就是法,也指最少量的法,那怕是四句话。法供养,就是供养法。维护佛法,弘法利生,是供养法的最具体的表现。

佛已入灭,法是教理。佛灭度后,供养三宝的实际意义就是供养僧,僧无疑就是三宝的代表。没有僧,佛教也就不完整了。护法居士供养僧众、维护僧宝形象、护持道场运转、造就弘法僧才是最根本的护法行为。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谈到:“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我们的护法居士一定要切记。“毁形守志节”,“毁形”,大家看我们剃除须发,一年到头就穿这幺一个款式的僧衣,一件僧衣穿十余年没换,一辈子都这样穿,不穿时尚服装,这就是毁形。我们一生以青灯古佛为伴,以孤独寂寞为乐,坚守出家志节。出家人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孑然一人,异地弘法,无亲所靠,再加上有的地方的信徒总给出家人添乱,真是难为出家人了。居士福田未耕,已种无边罪业,为佛子者要警惕。

不要以为他年纪小小,只要受了比丘戒,就己具足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等五德,魔子魔孙看到他都远远离去,他们是我等居士的第一福田。我们不能轻视他,不能毁谤他,轻视毁谤他即是轻视毁谤如来。我们见到比丘比丘尼应该顶礼供养、称扬赞叹,是做为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则。

六、施心清净果无边

布施,如果是为了图报、为了名利,或出于无奈、勉强而行布施,则功德非常小。如果功德可用形象来形容的话,则其功德还没有芝麻大。以图报心、名利心而行布施,也不会有快乐的。以不清净心布施必得不清净果报,这是必然。

以清净心布施,才有可能让布施功德产生最大的果报。佛经中常常描述菩萨付出、奉献、布施的最高境界,即是“三轮体空”。这是布施中的最高境界,是佛教所极力倡导,是大乘菩萨众所修学。

首先,菩萨勤修布施,从不吝惜,一切都可以布施,包括“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躯命”,只要众生有需要。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妻子奴婢仆从不愿意,则不能布施。菩萨也不应将父母布施于人,或将父母作为抵押品。除此之外,一切都可施。《华严经》卷十八中说:“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则能净檀波罗蜜。”着是执着,净是清净。檀,是梵语檀那的简略,意即布施。布,是分散到各处的意思。施,是施舍。波罗蜜也是梵语,翻译为“到彼岸”。我们现在处于“此岸”,这是充满黑暗、烦恼、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乐的地方。佛教认为,我们布施,就可以渡过黑暗、烦恼、痛苦、生死的此岸,来到光明、快乐、幸福、涅?的彼岸。到达彼岸的方法有六种。布施是六种波罗蜜之一。

菩萨布施也不分亲疏、敌友、人畜等众。《优婆塞戒经》叮嘱我们,怜悯施与畜生,与供养诸佛正等。我们不敢想象:佛竟然说,布施畜生与供养诸佛一样。不讲不知道,讲出来了,才知晓佛教真是太伟大了。大乘佛教的主人翁是菩萨。菩萨心,就是大悲心。什么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可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八个字来概括。菩萨拔除众生痛苦如上面所述的没有亲疏、敌友、人畜等之分别。菩萨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菩萨与众生是同一体,是生命共同体,众生病就是菩萨病,众生苦就是菩萨苦,给与众生快乐就是给菩萨自己快乐,这便是同体大悲。

其次,菩萨真诚感谢接受者,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为对方肯接受才让菩萨有布施的机会,菩萨也才有成佛的机会。我布施,你接受,你尽可以拿到物品调头就走,你不要说感谢我,要说感谢的是我,我要谢谢你:你接受我的财物。布施你,还要感谢你,这是菩萨布施波罗蜜。《大丈夫论》中提到:“菩萨于乞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人家贫穷有需求,向你乞舍,许多人就不高兴,觉得非常讨厌,“怎幺今天又要捐款!”菩萨不是这样,而是作“难遭想”,觉得机会难得。菩萨认为,布施功德圆满,无上菩提才能成就。

再者,就是“三轮体空”布施。付出者对自己本人、受益者、所付出的物品等这三样都能放下,不执着,这叫三轮体空。不执着自己这个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萨境界。《金刚经》中“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作到了。布施功德达到无量,那便是“三轮体空”布施。我们还在念念不忘去年某日布施某人100元,念念叨叨整天就记这点事,执着放不下,这就是十足典型的凡夫俗子,注定生生世世贫穷。执着布施供养,是凡夫俗子辈,注定生死轮回。

七、关怀弱势献爱心

佛说布施,是对一切众生说的。一切众生都有能力付出。人人都行布施,都欢喜付出,社会处处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满爱,这个社会就是净土,极乐世界就在这里。人间佛教的倡导,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有关建立人间净土的思想与实践。佛说布施,是讲述菩萨等大力者的应有作为。这些内容,是菩萨等大力者提升人格、提升生命品质、求无上菩提的必修课目。布施少一份或不够圆满,菩萨都不能成等正觉。这在上面,我们已讲了很多。

大力者,也可以解释为社会上层人士。他们拥有众多资源,他们有能力,所以必须要布施、付出,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有责任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消除社会贫富对抗,为社会安定作贡献。布施的着重点是强调社会富裕阶层,或所谓的社会大力者应该布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布施的理论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布施的实践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带来利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关怀与帮助,这是民主社会的共识。社会富裕阶层必须自觉实行布施,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利人即利己。若富人残酷敲诈勒索穷人,不肯施舍散财,必将导致穷人反抗,最终富人也因贪婪财富而导致贫穷,甚至走向生命灭亡。富人不布施,穷人要反抗,社会就动?,统治被推翻。

两千多年前,我佛如来就极力倡导布施,更身体力行,不能不让我们崇拜!两千多年来,许许多多的佛教徒,默默的在信受奉行布施,为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人类文明的标志

慈善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强调的是爱的传递和社会责任。布施显然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慈善,已从道德层面走向责任。

在动物世界里,在哺育期间,你看这老虎妈妈对老虎女儿百般呵护,充满爱心,付出很多。过了哺育期,老虎女儿成年了,这老虎妈妈跟老虎女儿就成了陌生人,见面要嗜杀,变为仇敌,老虎妈妈再也不为老虎女儿付出,这是老虎的世界。许多动物基本上都是这样。人类进入文明,这思想行为就与动物分道扬镳。付出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区别之一。人若没有奉献精神,那便回到了动物世界,与禽兽一样。说某人跟禽兽无异,就是说他失去了人的品质。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能够创造今日之辉煌,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奉献付出,无私奉献。人类这种奉献故事,在佛教中,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胜举例。古代的,我们今天就不说了。近年来,大家看到凡有天害人祸,世界各地的民众就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据美国慈善部门统计,2006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是2950亿美元,参加捐款的家庭达89%,全国人均捐款为1620美元。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达到3076.5亿美元。他有困难,你去资助,这就是布施。

近年,还发生几件有关布施慈善方面的新闻,轰动全球,震撼你我,大家再听一遍也是欢喜称赞,羡慕不已。新闻提要是:

2004年福布斯世界首富、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于2004年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向梅琳达慈善基金会捐款33.5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捐款33.5亿美元,叫你捐300元,你心痛,足足的心痛三天。300块钱是捐出去了,可功德也没有了。因你心痛,这功德就被痛没了。

2005年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自己不会从政,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我们奋斗奋斗,节约节约,辛辛苦苦只为儿孙,全部财产留给儿孙。养的儿子好吃懒作,不干活,是败家子,将你留下的亿万财产败光光,你是留钱财害子孙。贫穷,谦卑,勤劳,致富。富有,享受,怕苦,傲慢,生贫穷。

2006年6月25日,福布斯2006年世界第二富、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宣布,将自己的8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2011年,他的财富位居世界第三,净资产达500亿美元。富人响应慈善,刮起富人慈善捐款旋风。按我们佛教的说法,这都是菩萨行为。

2008年6月21日盖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night访问时表示,他计划将自己的580亿美元(约合4530亿元人民币)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在2008年之前的两年中,他已经向该慈善基金捐资300亿美元。

2010年9月5日,“中国首善”陈光标表示:“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大约有50多亿人民币。2009年一年,陈光标就捐出3.13亿人民币,占公司净利润的77.6%。中国人是很有爱心的民族,在人类慈善领域的表现那也是相当的显着。陈光标先生为我们中国人树立了楷模。

不需举太多例子,就举这些,从大家的眼睛中,已发现羡慕与惭愧的眼神。虽然,现在你我还不富有,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向他们学习,知道布施付出的好处,随喜赞叹布施功德,尽心尽力而行布施,终有一天我们都是富翁大行布施。

九、这些物不能布施

有些人和物是不能用于布施,这些也应该要了解,否则,事与法违,布施无益,反而有害。

(一)根据《入菩萨行论》中说到:“三衣余尽施。”在古代印度的出家人财物只有“三衣”,三件破衣服。除这三衣外,其他一切皆可施。三衣是日常生活最低保障。日常生活最低保障的财物,这个不能布施?,大家要知道。这个不用提醒,大家那有那幺傻,中国人那会这样财物布施光光!许多出家人东西布施光光,就连仅有的护身破衣裳也布施了,所以,佛教中就有这个关照的必要。

(二)依据《增一阿含经》卷27中说到,“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何等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有伤害众生的人或物,不能布施。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比方说,如果毒物对他有益,就可以施舍;如果上好的食物对他无益,就不能施舍。有人切菜需要用刀,可在确认他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给与菜刀切菜。这要靠智慧灵活布施,与对众生有利为前提。

(三)如果对方是心术不正,故意挑衅,或是神经错乱之人向菩萨索要身体,或某一部位,菩萨可以不施。菩萨也有说“不”的时候。

(四)上面讲到,菩萨布施妻子奴婢仆从等,必须要征得他们同意,才能布施。否则,不能布施。菩萨也不能将父母布施于人,或将父母作为抵押品。

(五)与他人共同拥有的财物,必须征得他人同意,才能布施。不能自作主张布施了。

(六)《优婆塞戒经•杂品》指出:“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没有供养好父母、妻子、员工,而布施者,是名假布施,是名恶人。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都没有如法发放照顾,而捐款救济,不是真布施,是假慈善家。

十、结语

财布施是指物质方面的付出,法布施是指知识学问方面的传授,无畏布施则侧重于对众生精神方面的关怀与勉励。布施忠告我们,要想收获就要付出,财富是通过施财才得到的。我们现在贫穷,这是我们过去不肯布施、自作自受的结果,切不可怨天尤人。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付出,将来一定成为富翁,成为社会贤达。遵循其因必达其果。付出得福,用福慧庄严、成就的佛果,才是我们佛教徒所追求的。咱们不必嫉妒富翁,也不认为有些人是不劳而获,他们过去生中已付出很多,一切皆有因果。富人也应该有爱心,广行施舍,救济贫穷急难,造福人类,否则,贪吝不舍,将来又沦落为穷人。有许多富民已经坐上“贪”号专列高铁正在开往饿鬼道途中。生一念“布施”,高铁即刻调头返回,从饿鬼又回到了人间。

人类社会需要大家爱心付出,需要互相关怀,那怕是付出一件小物品、一个微笑、一句勉励语、一念善心,都是对人类社会的布施供养与关爱。工蚁付出,才有蚂蚁王国。蜡烛燃烧,黑暗才有光明。种子消失,才有参天巨树。大家付出,才有绚丽的地球家园。您不付出,您便沉沦!师父不想您沉沦,还是要请您奉献爱心。

 

病重时信佛,病好了又不信,该怎么办

 

问:弟子的父亲得了癌症,医院已经判了死刑,弟子就为他放生、念经等给他做善事,已经延长寿命两年,我也把这些情况告诉我的父亲,所以我也希望他学佛修法。疾病来时他就信一些,可是病好后他又不信了。请问上师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佛力不可思议,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但是,要得到佛力加持,自己也要有这个福德和机缘,“佛度有缘人”,没有机缘的话佛也没办法救你。

你现在学佛了,孝顺父母,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以佛法去帮助他们,这是你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做的。

我们主要以佛法帮助他做功德,帮他消业,帮他缓解业障,去拯救他的生命。我们相信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如果业力现前了,或者是福报穷尽了,佛也没办法,我们更没有办法。自己尽力去做了,就可以了,也不要因为这个而烦恼痛苦。

学佛以后,自己尽心尽力就可以,然后不能再去执着,否则也是一种障碍。我们现在尽量帮他消业积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你为他做的这些都不会浪费的,对他的今生来世都有帮助,这就可以了。

 

古巴noi (Kruba Noi Wat Srithongmoon)

 

鍙ゅ反noi

 

古巴noi高僧在泰国佛牌界是一位享誉盛名的大师,几乎只要是去泰北清迈府礼佛的团 就必定专程去拜见古巴noi高僧

这位大师出生於佛历2494年(西元1951年)2月10日 大师出生时,全身被脐带缠绕着,据泰北传说,出生是此情况的男孩,天生是要弘扬佛法的

古巴noi高僧初次出家是在佛历2507年6月6日,直到20岁成年成為一位正式的僧人 那天是佛历2514年5月3日,之后古巴noi高僧就不断向泰北几位非常顶尖的得道大师学习

其中龙普砰玛高僧也曾是教导古巴noi的师父,大师不断学习写经文、持诵经文,古代经文、 巴利经文、及泰国兰那王朝时期的经典,也传承多位大师所授予的佛牌督造及加持功夫

而古巴noi高僧最擅长的法门及督造佛宝就是挡灾的答固符管,以及乌巴库尊者佛牌

大师的威名不仅是在全泰国而已,大师佛寺不断有外国人前去恭请佛牌、拜见古巴noi高僧 而且可以说是每天都如此

古巴noi高僧所督造的佛宝不仅是受眾多泰国信徒所肯定的,也是全世界泰国佛牌收藏家都肯定的!

大师不仅為自己佛寺督造佛牌,只要其他佛寺有邀请 古巴noi高僧都会帮各间佛寺协助加持佛牌,或是提供圣料、圣粉,来协助其他佛寺督造。

古巴杜昂德(Kruba Duang Dee Wat Tha Jampee)

古巴杜昂德(Kruba Duang Dee Wat Tha Jampee)Kruba DuangDee出生于4月26日BE2449(CE1906)在清迈省。 古芭有8个兄弟姐妹。当11岁时,他跟他的父母供养食物于Kruba Sriwichai在泰国北部的名高僧。 Kruba Sriwichai说,当时对他的父母说:“把他交于我吧!将来你的儿子将会是一个很好品德的和尚”。

于是在 Kruba DuangDee是13岁。他到Kruba Sriwichai清迈寺庙出家当沙弥。在BE2470(CE1927), Kruba Sriwichai仙逝当时 KrubaDuangDee当时是32岁。 古芭阿披猜考比是 Kruba Sriwichai的大弟子当时捡了火化Kruba Sriwichai后头骨骨一块赠交Kruba DuangDee。 如今, Kruba DuangDee104岁,他尚有一师弟101岁在世间传法·他们都是 Kruba Sriwichai在清迈省僧侣弟子的。

Kruba DuangDee是一个伟大的和尚,他捐了很多钱,如兴建医院,学校和其他公共事业。 KrubaDuangDee最常说,愿每个捐赠善信,会每一天都拥有财富和幸福”。 Kruba Duang Dee 大师在 2010年2月6日(B.E.2553)圆寂,享年104岁。

 

龙婆撒怀(Luang Phor Sawai Wat Preedahrahm)

榫欏﹩鎾掓€€

龙婆撒怀(Luang Phor Sawai Wat Preedahrahm)龙婆撒怀这个名字 在泰国有很多高僧同名不过这一位หลวงพ่อไสว(译音:龙婆撒怀) 可是一位泰国佛统府知名的高僧。

佛历2464年(西元1921年) 1月18日出生於泰国大城府 父亲叫เสื่อ(译音:舍)母亲叫 ยิ้ม (译音:音) 父亲是一位村长 同时也是一位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也常喝酒 一旦酒醉了就会吃玻璃甚至还有吹火等法术 表演给村子的人看 这些印象在师父的心底深植 师父对这些还蛮有兴趣的 但是还小所以没办法学之后父亲过世 师父就开始去各地居住 到最后师父就到วัดยายส้ม(译音:瓦亚宋) 或现在叫วัดปรีดาราม(译音:瓦比达兰)寺庙

在2481年时 国小毕业学校 就是在本寺的学校 所以就在本庙当小和尚 由วัดเชิงเลน(译音:瓦称连)寺的หลวงปู่ใจ(译音:龙普斋)师父 收他为徒 当时的龙普斋在当地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师父 龙婆撒怀师父在本庙当小和尚 4年 於2484年 7月4日正式出家 由วัดบางช้างใต้ (译音:瓦邦长代)寺的หลวงพ่อใย (译音:龙婆呀)剃度 取了一个名叫ฐิตวณุโณ(译音:底汪怒啂) 师父先从经文巴利文学起及นั่งสมาธิ(译音:三麻替乃禅坐之意) อาคมต่างๆ以及法术等等 因师父从小就很有兴趣了 於是师父开始找对法术厉害的高僧拜师 有些法术甚至对生命有危险 师父也都不怕 坚持到学会为止 龙婆撒怀高僧 曾经跟很多有名的高僧学习 例举其中几位 他曾经是这几位师父的徒弟… 1.หลวงปู่พูน วัดใหม่ปิ่นเกลียว (译音:龙普喷,瓦买丙寺) 2.หลวงพ่อแช่ม วัดตาก้อง (译音:龙婆欠,瓦答贡寺)3.หลวงพ่อวงษ์ วัดทุ่งผัดกูด (译音:龙普翁,瓦痛啪古寺)4.หลวงพ่อเงิน วัดดอนยายหอม (译音:龙普艮,瓦咚亚宏寺) 以上的师父都有教龙婆撒怀督造佛牌的技术 加持牌的方法 所以师父督造的佛牌 是非常受欢迎的 在泰国佛牌界还流传道这位高僧亲制佛牌的声望 可以算是一位名声排在很前面的论法术 龙婆撒怀高僧 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 当地是无人不晓他也非常正直 将老寺วัดปรีดาราม(译音:瓦比达兰)这间寺庙盖成大庙一般的寺院以及整体修建 是他很大的一个理想 督造佛牌募款 也是为了寺庙及僧众 在佛历2544年(西元2001年) 终於将整间寺庙盖成了照片里面的宏伟模样 百姓也都很欢喜 但同年龙婆撒怀高僧 也在11月11日圆寂 享年80岁 金身也供奉於寺中。

龙婆万 (lp wan/หลวงปู่แว้น)

龙婆万

龙婆万 (lp wan/หลวงปู่แว้น) 泰北高僧,师傅是泰北的森林派师傅之一。 龙婆万出生于佛历 2453年3月18号 圆寂于佛历 2541年12月8号 。龙婆万出家于佛历2472年,于瓦斯里那拉康寺(译音) 龙婆斯通(译音)是龙婆万的第一位师傅,龙婆斯通也是当时的主持。 当龙婆万与龙婆斯通修行了两年之时,龙婆万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在寺庙里的修行方式,于是龙婆斯通让龙婆万去寻找森林派祖师龙婆曼(泰国九大圣僧之一)学习森林派的修行方式。 龙婆万于佛历2474年,20岁之时就开始跟随龙婆曼学习,并且成为了龙婆曼的徒弟。龙婆万是龙婆曼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并且龙婆曼经常教导龙婆万如何禅坐,定心,以及如何苦行。当龙婆万于龙婆曼学习多年之后,龙婆万开始了自己的苦行生涯,并且经常徒步摆放众多名师,以及向他们学习佛法。 很多人都曾说过,龙婆万是一位不为名利,只注重于修行的师傅,师傅在世的时候也很少发行佛牌,那些曾发行的佛牌都是为了当地的公共建设筹集善款而督造。有很多当地的人说,虽然师傅很少说话的,但每当有人问师傅问题的时候,龙婆万都会认真耐心的解释,并且耐心的听取人们的述说。

龙婆坤 大师介绍

龙婆坤

 

在泰国佛教历史中,传奇高僧屡代皆有,而如今在世的只剩下龙婆坤(又称扑头和尚、龙婆官、泰国活财神)大师。生于佛历2466年10月4日,圆寂于佛历2558年5月16日(公历1923年-2015年)。在泰国无数善信奔波于龙婆坤大师寺前只求大师给予祈福或扑头,就连泰国国王面见大师都会虔诚跪下让大师为其祈福。时至2013年,龙婆坤大师因年事已高多次入院治疗,能亲自见到这位泰国传奇高僧的人已不多,年过90的龙婆坤大师拥有非凡的法力,其督造加持的任何佛牌都内藏神秘力量,等同天神赐予的祝福。

传说圆寂后可成仙佛的龙婆坤大师,生于1923年。大师母亲在怀孕前,曾梦到有位天神,慢慢飞到她身边,与她说:“你们夫妻多世以来广行善事,今天特意来送上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将来的佛门至宝,可广传佛法”说完取出一粒水晶送给龙婆坤大师母亲。母亲梦后不久便怀身孕,经十月怀胎便诞下现今的佛宝龙婆坤。幼习佛学20岁出家。大师自小在家乡班丽(泰语)的一间佛寺上学,僧人除教常规学校里的知识外,还会教他学习巴利文。
大师20岁时,便出家为僧,一直至今。出家后,龙婆坤曾到寮国、金边等地修习佛法,修习完毕后,便返回家乡屈班丽佛寺修行高深的大师,拥有强大法力。现今他虽然依然在世,已有不少泰国人相信并传诵?,他仙逝后,就会成仙成佛。姑勿论传闻的可信性有多高,但是每天有不少泰国人,从四方八面来到高僧所在的屈班丽佛寺,等上一天时间,只希望能够让高僧「扑」一下头,得以改运。如果有幸能够得他「吐一啖口水」,那就更加了不得。事实上,要得到龙婆坤大师亲自接见,非得褔缘深厚的人不可,纵能与他见面,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他的加持。在众多跪拜的善信中,大师会每半小时手持一支木棒,走在善信前扑头。可是就有些人,无论怎样走近大师身边,都湮没在人堆里,无福承受大师的手中棒。如能够获得高僧叫入其静室亲自“吐口水”祝运,更加是善信梦寐以求之事。

龙婆意(Luang Phor Yit Wat Nongjork)

龙婆意 或者称 LuangPor Yid,Wat Nongjork。估计很多收藏圣物的朋友都认识。今天纳兰撒就写一些有关这位法力高深的僧人资料。 龙婆意出生于6月10号,佛历2467年,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曾经出家 过三次。小时候父母让他出家成小沙弥。当时他的舅舅已经是一位非常 出名的法力僧。

     舅舅非常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得道高僧,所以希望他钻心研究佛法,并且反对他学法术。由于抵抗不住“意”小沙弥的请求,最后还是传 法术于他。所以,从小“意”就经常跟随舅舅到深山修行。 后来由于没人照顾父母,意决“意”要还俗回家,并且答应如果到了 20岁 会再次出家,以便父母可以得到儿子出家的功德,往生后升天。光阴似箭, 意有第二次出家,这次被称为 “Juntashuwanno”,得到舅舅的提 拔拜 龙婆素(Luang Por Suk)为师学法术,在这时期也经常跟随 舅舅到深山修行。后来由于父亲过世,没人照顾母亲,所以在次还俗, 此时也已经有很多弟子开始信他了。还俗后,他还结婚生子。 有一晚上,“意”带著长枪到野外打猎,当枪口瞄准小兔时,月光明亮的让他 清楚的看到小兔正在流泪,这让他起慈悲心,收回长枪空手回家。到家后, 他跟妻子说起这事,妻子说“很多东西想吃,可以去买,何必伤它性命?” 后来,意就跟妻子说起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再次出家。由于孩子们都长大了, 妻子并无异议,很赞同“意”出家,自己也能跟孩子们一起过生活,所以这 就是 “意”第三次出家。 说起龙婆意,当然不能不说龙婆制造的 “阳神” 或 Parakit。 现在纳兰撒就写一段非常出名的事件跟大家分享。“Parakit跟直升机齐飞翔”当时,有位军人名叫: Somkiat Ketkaew,是一为直升机飞行员。 因公事开直升机飞往 Prajuabkeereekarn。在空中发现不明 物体,成群的飞翔,远看似鸟,近看却是“Parakit”,难以置信。 当他冷静后仔细看,才敢却认是 “Parakit”。其中有一支非常是 领队的Parakit,颜色非常特别,而且飞到直升机窗旁。他记得非常 清楚。当直升机到达目的地,他立刻访问附近的人得知,附近有为高僧名 “龙婆意”,所以立刻开车寻访。 一见龙婆,他就问龙婆的圣物刚才是否在天空上飞翔,龙婆微笑的说 “我是有制造 Parakit,但是是不是在天空飞翔我就不敢肯定”。 经过几番问答,Siamkiat知道问不出个答案,只好跟龙婆借看龙婆 制造的圣物。龙婆也很爽快的答应。哪知道 Parakit 一拿出来, 这军人就失声大喊“就是它,就是它,我记得就是这支 Parakit 带头飞的,就是这支颜色与众不同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后来,这人就 向龙婆请了那个Parakit,因为相信这能带头飞的肯定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