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的眼泪

       人生的问题总是很多,解决了那样的问题,总还有一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接着去解决,一直到了最后,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最后的只有死亡问题,谁也解决不了,谁也不敢去说不敢去想,这恐怕是人类掩耳盗铃或者逃避现实的最脆弱的表现吧!我的脆弱,甚至以为有了佛菩萨的保佑,一切问题就全都解决了。事实上,不如意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当我上学的时候,我和弟弟坐在冰冷的石头上听课,有一次带着家里的小板凳去学校,弟弟打着赤脚,冬天地霜很厚,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冰雪坡地里打滚了十几米远,泪水和心跳一样快速,俩人的泪痕都快要结成了冰。在学校里帮助老师拾柴火,爬到树上去捡干树枝,把肚皮划了一道常常的裂缝,留下了疤痕,后来还骗人家说是做手术缝起来的。下雨天跑到学校连裤子都湿透了,坐在教室里冷得瑟瑟发抖。胃痛时躺在老师的办公室床上打滚,老师给我抚慰,使我永远感恩和崇敬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在记忆中,我好像也很残忍,尽管至今没有跟人吵架打架,但是经常于夏天的中午,跟弟弟或者同学,在烈日炎炎之下捕捉蜻蜓,然后将其五马分尸,还美名曰“给蚂蚁设宴”。

       有时候也把青蛙两腿撕开,看它受伤艰难爬行的样子。还到小溪里翻开石头,寻找石头底下的溪蟹生吃。在山上拿着木棍子捅破硕大的蚂蚁窝,看它迅速涌出来逃难的壮观。还捣过麻雀巢,拆散还不会飞行的小麻雀。打死过蛇和蜈蚣,妈妈说打蛇一定要打死,否则它们都会来报仇的。还用乱石轧死过受伤的野猪,半夜拿着长矛去狩猎。真是无恶不作啊!我忏悔!我至诚地忏悔!

      上学路过庄稼地,顺手偷了人家的黄瓜或者白薯,还偷过大伯伯家门口的柚子和梨子。妈妈要是知道了,我们一定会挨揍,因为她经常严厉地告诫我们说:要饭走大路,贼作不得。到人家的属地里砍柴割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那颗心还是始终不能放下!因为杀生和偷盗的缘故。现在回忆起来都想哭,怎么能不快速忏悔呢。

禅者的伟大之处

石巩慧藏禅师有一次正在厨房作务,马祖道一看到时就问道:“你在做什么?”

石巩禅师回答道:“放牛。”

马祖禅师再问道:“怎么牧?”

石巩禅师再答道:“牛想跑时,我就扭转牛的鼻子。”

马祖禅师听后,非常欢喜,就高兴地赞美道:“你真的知道牧牛了。”

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在接引学子时,有一学僧问道:“学人想学成佛,请慈悲指示弟子如何入门才好?”

百丈禅师回答道:“就像骑牛觅牛。”

学僧再问道:“如果找到了牛呢?”

百丈禅师道:“那就骑牛回家。”

学僧进而追问道:“如何保证牛不再跑了呢?”

百丈禅师听后,安然回答道:“将牛看紧,不要再去践踏别人的禾苗。”

与百丈同是师兄弟子的南泉普愿禅师,有一天在散步时,看到管理浴室的执事,正在烧水,就顺口说道:“水烧好后,不要忘记请水牯牛洗澡。

浴头烧好水就来方丈室请南泉入浴,还没开口,南泉就问道:“你来此做什么?”

浴头答道:“要请水牯牛洗澡。”

南泉禅师道:“拿了绳索来了没有?”

浴头一时无言。

南泉禅师道:“要是百丈禅师来,他就不会忘记要带绳索。”

嗣承百丈禅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将要示寂时,有学僧问道:“老师如果百年之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呢?”

沩山禅师道:“到山下人家去做一头水牯牛。”

学僧道:“那我能跟老师一起去吗?”

沩山禅师:“你若跟我去,别忘了带一把草。”

沩山灵佑禅师,不求证涅?,不求生佛国,但愿百年之后,在山下寻常百姓家,做一头水牯牛。自古禅师皆不求作佛,但求开悟,实是禅者伟大之处。有其师必有其徒,有一学僧也要跟去做水牯牛,沩山禅师还叫他别忘记带一把草,意谓要独立生存,此点使人生起“稽首沩山水牯牛,一把青草万事辉。”

 

禅要如何去参

王辅益是个非常发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往东禅寺里跑,常常帮园头师种菜浇水,要不就帮典座师劈柴煮饭。如果碰到无名禅师对信徒说法,或与学僧小参开示时,他总聚精会神的用心听讲。

有一次,王辅益在禅堂外静然的望着学僧,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的禅姿,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刚巧,无名禅师从他身边经过,问道:“你为什么叹气呢?”

王辅益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无名禅师再问道:“平常你发心帮忙寺内的工作,听闻佛法也非常用心,可以说身、口、意都在法海里泛游,为什么你要叹气呢?”

王辅益答道:“不瞒禅师,我的烦恼是因为我听不懂佛法,禅师您对学僧们开示的佛法,例如:‘祖师西来意?’、‘狗子有佛性否?’、‘即心即佛’、‘如何是宗门中事?’、‘如何是佛?’‘如何是本来面目’、‘道在何处?’……每当我听到这些佛法时,我就好像雾里看花,不知所云。

禅师!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听讲,还是听不懂呢?”

无名禅师道:“以前德山禅师见学僧入门便棒,临济禅师见学僧入门便喝,雪峰禅师见学僧入门便道是什么,睦州禅师见学僧入门便道现成公案放汝三十棒。历代祖师大德有的尽其一生参究一个公案尚不能开悟,可见学禅必须要用心去参,而不是用听的。”

王辅益仍不解似地问道:“但要如何去参呢?”

无名禅师道:“就参此听不懂!”

王辅益至,此若有所悟。

参禅,要参话头,这是不得已的方法,因为总要藉助一种标示,集中自己的精神,统一自己的意志,主要就是不让你胡思乱想。禅师们所提的话题,如西来意、本来面目、庭前柏子树等,本来就不是易懂的问题,但参究下去,这些话头像一把钥匙,会启开人生和宇宙的奥秘之门,无名禅师要人参“听不懂”,不亦宜乎!

 

禅修三部曲

一、

看住当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如是倾注。

久久历练,功夫成片,尘缘之相消殒。

二、

机缘成熟,一念相应,身心世界,大地虚空,

顿时打破,彻见本来,真如之体现前。

三、

真实不虚,如如不动,无相无为,妙用恒沙。

时空宛然,是非分明,佛性之用圆彰。

禅门的修行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玄理,更谈不上进入“道”的境界。有些人对《妙法莲华经》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都难以理解,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进而细心体察人生,品味生活,都会意外地发现原来道不仅仅在高山深处,亦不单单在寺院道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大至大千世界,小至一花一草,同样能体会到“道”的妙谛和意境,正所谓“佛法遍一切处,无处不是道”。

中国禅宗的特色亦是提倡搬柴运水都是道。为什么搬柴运水都是道呢?道,其实只是心中并无杂念,亦不起妄念,这个时候,无论你搬柴运水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你都是在道中。否则,搬柴运水时妄念纷飞,例如搬柴运水时一直埋怨好重啊、埋怨路不好走,这样,搬柴运水只是搬柴运水,并不是道。

马祖道一禅师看到了这一点,便倡导“平常心是道”,他常常开示弟子们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要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马祖的“平常心”是要远离虚假造作,没有是与非,没有取与舍,当然亦没有凡圣和善恶的分别。这种不落于任何一边,而契合中道的意境不是是非不明,善恶不辨,而是不受这些相对的观念来染污本有的佛性。

究竟什么是平常心呢?曾经有人问过景岑招贤禅师如何是平常心,他轻描淡写的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但这个人还不明白,更问:“学人不会,意旨如何?”他亳不厌烦的回答:“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另外,又有人问文钦禅师如何是平常心合乎于道,他说:“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每天只是吃茶吃饭看水看山度日,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那里还有束缚,这正是解脱,岂不自在!

现在我再举几则为人熟悉关于平常心的禅门公案:

有一次,源律禅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要用功吗?”大珠答:“当然用功啦。”源律问:“如何用功?”大珠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说:“一切人都是如此,与大师是否一样的用功呢?”大珠答:“不同。”源律道:“为什么不同?”大珠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却百般要求;睡觉时又不肯睡觉,却千般计较。所以,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源律禅师无话可说了。虽然两个人用功在做同一件平常事,一个用功在挑剔计较、永不知足,这是一份执着,贪?妄想便很容易随之而起,结果弄得心无宁日;另一个用功在万般放下、知足常乐,既然无执着,贪?妄想便无从生起,自然能够进入心无所住的禅定。

 有一年夏末,沩山灵佑禅师问候徒弟仰山慧寂禅师之后,说:“整个夏天不见你上山来,在下面做什么?”仰山答:“我在山下锄得一片田,还播得了一箩的种子。”他反过来却问师父沩山:“但未知和尚你整个夏天又做了些什么呢?”沩山答:“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山说:“和尚今夏亦不虚过。”除了日常必须的起居饮食之外,沩山禅师别无所求,最难得的,是徒弟也明白了,所以后来,徒承师业,两位禅师的教法,被誉为禅门中别树一格的沩仰宗。

石头希迁禅师和庞居士都是当代誉满天下的两大禅门高手。在庞居士初参石头禅师时,有一天,石头问庞居士:“自从你见到老僧以来,你日用事是怎样的呢?”庞居士答:“你若问我日用的事情,即无开口处。”石头说:“明知你会这么样,我才问你的。”于是庞居士呈上一偈,头两句是:“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石头禅师同意他的见地。日用事并无他,只不过是我与自己相伴和谐而矣,所以,那有开口的地方,若有开口处,只是自己对自己讲,岂不多余!

白云守端禅师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称法华亦有其四弘誓愿,就是:“饥来即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这番话虽然带点幽默和别具创意,但亦言之有理。

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更加明显的道出了除了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之平常事外,只要心头无事,便是好。有偈为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以上的公案,明眼人一看便知道祖师们都是心无杂念,常常心自清净,便自然安住于干粗活、大自然,甚至任何境界,这便是不谋而合的与“道”相应。

我们若能以无得无失的平常心来为人处事,定能得心应手,广结善缘,做出更大的事业。因为无得无失的心态,对人布施就能修行三轮体空,因为无得无失的心情,做事就没有忧虑与束缚,更能发挥每个人本有的才华。

由此可见平常心能让一个人更加镇定、沉着,充分表现自己,亦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没有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可以真正体验到什么是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平常心是道,总括来说,所谓道,就是每个人现前的不分别心。但现在的不分别心,却有妄想杂念、人我是非,那就不是平常心了。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遇缘而不改变我们当下的不分别心,亦不改变不分别心去随缘,才是我们的平常心,才是佛法修成的道路。

 

禅房的深夜静悄悄

泰国的昧明禅师近日颇受弟子们的非议和斜视——值更的僧侣们多次看到,在月明星稀的深夜,有一个苗条妖冶的女子偷偷摸摸地走进了他的禅房……天亮之前,再偷偷摸摸地溜走。

有一次,值更的僧侣们还亲眼看到,昧明禅师非常亲切地握着那个女子的手,送她从后院的小门里走出,而且伫立寺门,愣愣地目送女子良久。

就在僧侣们议论纷纷、大惊小怪之际,昧明禅师的举动更加怪异了,先是某个深夜,他跟随那个非常艳丽的女子走出寺门,直到中午时分才又回到寺院;再后来,在大白天、在大庭广众的众目睽睽之下,昧明禅师居然走出寺院,远远地去迎接那个秀发飘逸、身姿婀娜的女子,并当着众僧的面,把她领进禅房。

就在众僧实在是看不下去,准备集体找禅师抗议时,昧明禅师忽然宣布,本寺将为一个早已看破红尘、实心皈依佛门的人妖做剃度仪式。

直到这时,众僧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妖一心向佛之后,又碍于自己的形象和处境,怕别人笑话或鄙夷,就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向昧明禅师寻访和讨教。

禅房的深夜静悄悄,禅师的禅心明昭昭,一个真正的禅者以普度众生为己任,针对某些特定的人和事,就得采取特定的方式和方法,是不怕别人的误解和诽谤的,这也体现了善者、智慧者的心胸和情怀。

 

禅定的种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是还没有解脱。释迦牟尼佛在骗我,佛法不是正法。”他一生起这个邪见,立即就会堕落地狱。没有正知正见而修禅,果报就是这两种。这样修禅很危险。

 

龙婆坤师傅自身像 2537年

【圣物名称】龙婆坤师傅自身像

【材料】庙土、袈裟、香灰

【加持高僧】龙婆坤

【开光年期】2537年(1994年)

【功效】师傅是泰国有名的活财神,他的自身牌招财功效非常强劲!而且有增人缘,助事业,避险功效。此佛牌上面还粘了师傅的袈裟布料,这使牌更有灵性。

【心咒】无

【供奉】不需要

请佛牌微信:qingfopai。

龙婆坤自身像

龙婆坤自身像

 

龙婆坤

 

在泰国佛教历史中,传奇高僧屡代皆有,而如今在世的只剩下龙婆坤(又称扑头和尚、龙婆官)大师。在泰国无数善信奔波于龙婆坤大师寺前只求大师给予祈福或扑头,就连泰国国王面见大师都会虔诚跪下让大师为其祈福。时至2013年,龙婆坤大师因年事已高多次入院治疗,能亲自见到这位泰国传奇高僧的人已不多,年过90的龙婆坤大师拥有非凡的法力,其督造加持的任何佛牌都内藏神秘力量,等同天神赐予的祝福。

传说圆寂后可成仙佛的龙婆坤大师,生于1923年。大师母亲在怀孕前,曾梦到有位天神,慢慢飞到她身边,与她说:“你们夫妻多世以来广行善事,今天特意来送上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将来的佛门至宝,可广传佛法”说完取出一粒水晶送给龙婆坤大师母亲。母亲梦后不久便怀身孕,经十月怀胎便诞下现今的佛宝龙婆坤。幼习佛学20岁出家。大师自小在家乡班丽(泰语)的一间佛寺上学,僧人除教常规学校里的知识外,还会教他学习巴利文。
大师20岁时,便出家为僧,一直至今。出家后,龙婆坤曾到寮国、金边等地修习佛法,修习完毕后,便返回家乡屈班丽佛寺修行高深的大师,拥有强大法力。现今他虽然依然在世,已有不少泰国人相信并传诵?,他仙逝后,就会成仙成佛。姑勿论传闻的可信性有多高,但是每天有不少泰国人,从四方八面来到高僧所在的屈班丽佛寺,等上一天时间,只希望能够让高僧「扑」一下头,得以改运。如果有幸能够得他「吐一啖口水」,那就更加了不得。事实上,要得到龙婆坤大师亲自接见,非得褔缘深厚的人不可,纵能与他见面,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他的加持。在众多跪拜的善信中,大师会每半小时手持一支木棒,走在善信前扑头。可是就有些人,无论怎样走近大师身边,都湮没在人堆里,无福承受大师的手中棒。如能够获得高僧叫入其静室亲自“吐口水”祝运,更加是善信梦寐以求之事。

古巴丙大师亲自加持的拉胡天神

【圣物名称】拉胡天神

【材料】圣铁

【加持高僧】 古巴丙

【开光年期】2553年(2010年)

【功效】古巴丙大师亲自加持的拉胡天神,仅此一尊,对公务员,上班族超级有效,吃小人绝对好。以后不怕被人错脊梁骨了,事业也会顺顺利利向上升。

【心咒】无

【供奉】不需要

请佛牌微信:qingfopai

拉胡天神

拉胡天神

 

古巴丙

 

古巴丙大师,许多人对大师的法号感觉很陌生,并不知道蝶王古巴吉士纳大师,还尊称古巴丙为师兄,而古巴丙大师专修人缘魅力及招财开运法门,在泰国早已非常知名,早期在泰国提到「人缘灵鸟(译音撒哩嘎)」的佛牌,普遍深具口碑,最知名的大师就是古巴丙大师,那时多数人都还不认识蝶王呢!古巴丙大师生于佛曆 2496年8月,在家中排行第三,共有7位兄弟姐妹大师的家庭背景本身就是从事古法医疗,从祖先传到古巴丙大师,在大师国小毕业12岁那年,就专心跟随父亲学习古代医疗及经文,直到大师14岁那年,才学习短短2年时间,就可以帮家乡的人治病,且医术非常的高明,所以当地的民众就帮大师取了外号叫做小医生。  在大师年轻时有缘遇到一位比平常人还要高大的人,这位异常高大的人,叫(译音)古巴习哈蜡,据说是从寮国苦行,一路走到泰国弘法的高僧库巴丙知道之后,就去拜库巴习哈蜡为师,跟在高僧边学习及协助高僧,并跟随师父修行,一路苦行到寮国,古巴丙向师父学会了许多独特秘法,学成之后,古巴丙再独自一人苦行从寮国走回泰国,在泰国修行成为僧众。古巴丙在佛曆2521年满25岁后正式受戒为僧,在佛寺修行4个多月后,又就开始出外弘法,再度苦行到寮国,边苦行边修行,在大师苦行期间,非常有机缘的再度遇到了高僧的师父,古巴习哈蜡大师这次特意的出现,就是为了将自身修得最高的法门及最高的秘法,完全传授给库巴丙大师,奇异的是,当古巴习哈蜡大师将最高境界的法门完全传给古巴丙大师之后,没多久就圆寂了,因此古巴丙可说是寮国古巴习哈蜡大师最高嫡传弟子,而后古巴丙继续苦行弘法回到泰国,也是在古巴丙返回泰国东北部修行时,与蝶王(译音)古巴吉士纳大师一起共同互相学习,蝶王敬古巴丙为师兄。

掺杂着自己的利益在其中

能够常常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念佛往生净土,你就真有把握。对世间一切法一定要随缘,不能有丝毫的勉强,不能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随缘,一定就是攀缘,攀缘把我们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佛常常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随缘的时候,这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自己也要用智慧去择法。我应该如何随顺,用什么方法来应对,这都是用智慧的,决定是自他两利。

有很多人不懂,不知道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往往害自己,对他人也不利。我们常说用错了心,为什么会用错了心?还是迷而不觉,觉决定不会。这里面最重要的,学佛一定要把我放下。你看看见思烦恼里头,见烦恼第一个是身见。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执着身是我?有这个念头,肯定就有自私自利,这是六道凡夫的通病,第一大病。

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上面,不知道身是假的。佛对这个事情,大小乘经论里不知道说了多少,我们总是不能够觉悟,总是不肯放下。纵然是做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总是掺杂着自己的利益在其中。纵然百分之九十九是为社会大众,里头有一分自私自利的念头,你的功夫破坏了,为什么?不纯。

这不纯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功德全无。福德有,你是做了福德,功德没有。就好像我们佛门里掌故,梁武帝的故事,这很多同学都知道。梁武帝当年在世是佛门大护法,在历代帝王当中确实首屈一指,单单素食运动是他老人家提倡的。今天中国学佛的人到外国,看到外国学佛的人都吃肉,感到奇怪;外国的这些学佛的人看到中国人不吃肉,也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