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了,快去做吧

一位老教授来学校做演讲,礼堂座无虚席。老教授的一生真可说是辉煌夺目,专业造诣深厚,桃李满天下,对绘画、书法、文学也颇有研究。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里,他幽默风趣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人们听得激情澎湃。演讲快结束时,老教授请大家提问交流。

有个同学站了起来:“教授,您这么成功,是否可以传授我们一些经验?”

老教授笑了,慈祥地望着大家,说:“你们自己先想想看。”底下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一会儿,老教授轻轻地拍了下桌子,说:“别想了,快去做吧。我的演讲就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捧场。”

听众愕然,静默片刻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有个朋友,身兼多种职务,却一直将工作与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有什么诀窍?问及,他只笑笑,说:“不管什么时候,记住,坐下去,做,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浪费时间。如果你先喝杯咖啡,看看网页,再听听歌,时间早就飞过去了。”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常常抱怨时间太少的人,就是将它们浪费在了那些无谓的事上,或者,花在了思考太多对你其实毫无意义,甚至让你变得消沉的事上。每一天,如果当你坐下去便做,你会发现,你做任何事的效率其实是可以成倍提高的。

就是现在,什么都别想了,赶紧去做该做的事吧。

别有那么多的怨气

我们学佛后,要慢慢地调服自己的心,学会心平气和去体谅他人。

不管每天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情,都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别人,最主要的是理解别人的心,感受别人的心,尤其要赞叹、敬佩别人的善心。

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没有愿力,没有缘分,别人做了善事,我们就要去赞叹,去随喜,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知见批评别人,说别人,这样自己造业。别人的发心多大,你造的业就多大。

倘若别人真的发了菩提心,为一切众生去服务,你去批评别人,阻挡别人做善事,让他人行善的心退失,想想看,你造的这个恶业有多大?学会去体谅别人的不易和难处,这样慢慢的,我们自己的心会柔软起来,心里会充满对他人的慈悲和怜悯。

这样做对谁有好处?还是对自己有好处。

首先,自己积攒了功德。什么都没做,仅是真心赞叹、随喜就得到了功德,多么简单、容易。其次,这样你会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够理解、宽容,不去计较那么多,心量会越来越大。不去计较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事,你的心会很平稳,自己会很快乐。

不要有那么多的怨气,觉得不平,然后自己生闷气,和别人结恶缘,不要那么傲慢,总觉得自己很对,很有道理,这样子,自己每天都很苦恼,想修法修不了,想念咒语念不下去,因为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所以不能和善法感应,自己想修善法修不下去。

自己心里有没有怨气,自己最清楚,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当你每天对这个看不惯、对那个也看不惯,不是认为这个人有问题,就是认为那个人有问题,这就是你自己的心不平,怨气太重,嗔恨心太强,所以你一和别人说话就和别人结恶缘。

自己想修法,修不了;做善事也做不了,为什么?心中有嗔恨,和善不相应。

然后看到别人做善事,自己也不欢喜,会提出很多自己的知见,总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很对,去批评别人,其实这些知见没有用,这些知见都是源于自己的烦恼造成的。这个时候,知见越多,批评越多,自己内心的怨气越重,烦恼心越重,然后自己的生活也总出问题,因为内心的怨气重,必然感召外境的不顺利。

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应,你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是自己业力招感,业力也不必想的那么笼统、模糊,反观自己当下的心念就知道,你自己心里烦恼强烈,就是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善心太微薄,你和别人交流时,别人也会察觉,你总是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自负傲慢,自然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和厌恶,你自己的生活也总是不顺利。你对众生没有善心,对上师、佛菩萨也不会有清净的信心,有也是假的,是贪心,不是信心。

自己的心里有太多的怨恨时,上师、三宝想度你度不了,道友想帮你帮不上,因为你自己内心排斥、拒绝,对别人不相信,听不进去良师益友说的话,所以福慧资粮修不起来,就是偶尔做一点点善事,也仅仅是积累少量的一点福报,结果自己也总苦恼,这就是自己的因果,当下就感受到果报。

这个果报是什么?是当下自己的烦恼强烈,自己无法控制。

这个果报的延续是什么?是离善法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相应。然后会违犯了更多的戒律,越来越没有信心,慢慢的善心降低,慈悲心减少,嗔恨心增长,业障越来越重,自己在这个时候还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然后从这个地方离开,从善的地方的离开,和善友分开。

自己的怨气不消,心不会平;自己的傲慢心不去除,善法不会相应;自己的习气不改,真的没有办法。

 

别钻到钱眼里面去

现在这个世间人,绝大多数的人都钻在钱眼里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发财,求怎么赚钱。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

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头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钱愈多,贪心就愈重;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业也愈重,将来果报在三途。

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积财,为什么?因为有了钱,心天天念着钱,道心就没有了——心里面“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

 

别做佛教的油子

想学佛就明明白白地学,有智慧地学,不要盲目地学,这是浪费时间,断送自己的慧命,容易成为佛教的油子。什么叫佛教的油子?形式上都会,表面上都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明白,什么都没有做到。这种人用佛法、正法也调伏不了,这叫佛教的油子。虽然接触的多,学的多,但是法没有融入相续,修行没有融入生活。相续没有改变,生活没有改变,法和相续是两条道路,修行和生活是两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佛教的油子。不怕不学佛,怕的是成为佛教的油子。

在藏地汉地都是,很多人都成为佛教的油子了。自己在邪道上,在邪见当中,但是还觉得自己很有正见。这是最可怕的。你现在不学佛,我不担心。若是有善根,有一天肯定会学的。你现在不明白,我也不着急,有一天你肯定会明白的。你现在没有什么成就,我心里也不着急,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就的。但是对佛法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人,很难调伏。

最终误入歧途,以盲引盲,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佛教的油子。

我们现在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不着急,慢慢来,不懈怠就行。修行成就有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就,一下子就可以圆满的。断烦恼、改习气有过程,可以慢慢来。你尽量将法融入到相续当中,将修行融入到生活当中,以法改变自己的相续,以修行改变自己的生活,在生活当中按佛的要求去做,以觉悟、开放的心态为人处事,才能圆满,才能快乐,才有幸福。

我们很有福报!这一生当中,能够修持佛法、正法,有这样的机缘去启发内心的智慧,唤醒自己的觉性。真正要断烦恼,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心里要有智慧,这才是抽薪止沸。不然你只在表面上去解决,这都是扬汤止沸,不是从根上解决。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佛教主要讲的是智慧。我们修持佛法,就是修内在的智慧,内在的觉性。

病得走不动怎么办

问:我病得走不动路,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没事,这是业障,好好忏悔,好好消业,慢慢就好了。勇敢一点,这算什么呀?得人身是福报,我们人间的苦,再大也不算苦。如果你托生为畜生了,堕落饿鬼道了,堕落地狱了,感受恶趣的痛苦怎么办啊?

在人间成熟一些这样的果报,那是好事。

若是在恶趣里成熟了,那就更严重了。最起码人不会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还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还能学修佛法,能转为道用的话,就更好了。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

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

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苦修」不是痛苦修行

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里满是矛盾冲突。结果越修越懒,越修越傻,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

什么叫越修越懒?很多人都念佛、诵经、打坐,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不动二不说,不接触人,不接触事,不爱活动,不爱劳动,都变成懒鬼了,而且习惯这样了。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了?家里家外都不像个样子,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傻乎乎的,谁看见都伤心,有些人还自鸣得意,“我这是苦行!”没有动功,也没有静功,什么功力都没有,心一直没有清净过,最后让自己的身体垮掉了。因为不明理,一有病就动摇了,开始怀疑佛法,最后彻底灰心退步。藏地有一句话,叫“一个人看见了,让一百个人伤心。”很多人都是因为看到这种情况而对佛法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不敢学佛,怕变成这样的人!

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不要这样,别把自己弄坏了!按世间来说,世间法没有做好;按佛法来说,佛法也没有修好。什么都没有做好,今生今世也没有真正快乐过,这么痛苦,还说是苦修。苦修不是这样的!

苦修,表面上看是苦,内心里是快乐的。那些苦行者,虽然没有物质的享受,但是他有精神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方面我也有一点点的感受。你们现在的条件,跟我们以前在喇荣的条件比起来,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住在土房里,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按物质条件来说,我们最差、最苦。冬天早上下课回来,手脚都会冻僵。晚上参加辩论回来,整个手都会冻得裂开,流出脓血,特别苦,但是内心的快乐是无比的。

在喇荣比较自由,想走可以走,谁也不会阻拦你。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走,一刹那也不愿意离开。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精神上的享受、内心的快乐是无比的,是无法形容的。我们的上师特别慈悲,特别慈爱我们,佛法是甘露,上师每天给我们讲经说法,让我们天天享受佛法的甘露。我们这些金刚道友们也特别团结,特别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上师曾经讲过,喇荣没有别的特点,这么多人都能团结和睦,这是喇荣的特点。我们随时都谈论佛法,享受佛法的精华。不仅仅是我,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

我在喇荣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位家乡的客人,他觉得我们的环境太恶劣了,条件太差了,希望我不要留在这里,还是回寺院去。那个时候我在心里笑他,可怜他。他只能看得到外在的这些物质条件,根本不知道我内心的感受。

我们一讲米勒日巴的故事,有的人就被吓跑了,觉得修行太难,太苦了。其实米勒日巴不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苦难,实际上他内心里不苦。但是他为什么要示现这些,给我们演这样的节目?这也是一种表法!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快乐,他才是真正的成就者。虽然他的物质条件极差,在表面上看苦,但是他有唱有跳,内心享受着喜悦与快乐。这才是苦修。

你看自己人不像个人,家不像个家,自己也痛苦,身边的这些众生也痛苦。这不叫苦行,根本谈不上修行,还能谈得上苦行吗?别做这个梦了!应该醒一醒,好好地表法,好好地修,该吃的时候吃,该穿的时候穿,该用的时候用,一切随缘,不要特意执着、追求这些。你特意地执着于追求苦行苦修,也是一种魔,也是一种障碍。你特意地执着追求富有,也是一种魔,也是一种障碍。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走中道,要走正道,要保持适度,不偏不倚,不能堕入两边。

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来了也不拒绝,没有也不追求,走了也不留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缘分到了,你特意不要,甚至去逃避,这也是一种障碍。缘分不到,你特意去追求,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

 

「空」的含义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一切万法当体本空,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因此,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世间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尔如是,原来如此,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

二、如来说空义,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众生有执著的病,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样样执著样样病,因病故有生死轮回,大圣佛陀慈悲众生,广说诸法空性之道,普令众生了知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是名空义。

知空当下去除对诸法之执著,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菩提自性则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光明自在,解脱自得。”

大般若经云:“佛、菩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缘、四圣谛、生死涅?、烦恼菩提、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为表诸义,施设诸名,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愚夫异生,于中妄执,菩萨方便善巧,教令远离,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名无实际,自性皆空故。”

「爱听佛经的鳄鱼」与「吃素的猫」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一切万法当体本空,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因此,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世间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尔如是,原来如此,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

二、如来说空义,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众生有执著的病,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样样执著样样病,因病故有生死轮回,大圣佛陀慈悲众生,广说诸法空性之道,普令众生了知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是名空义。

知空当下去除对诸法之执著,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菩提自性则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光明自在,解脱自得。”

大般若经云:“佛、菩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缘、四圣谛、生死涅?、烦恼菩提、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为表诸义,施设诸名,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愚夫异生,于中妄执,菩萨方便善巧,教令远离,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名无实际,自性皆空故。”

 

佛说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念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济群法师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将心调整到位之后,再专注于佛号,就能在内心形成强大的正念。

这种正念一旦稳定,自然形成相续的作用。这不是要嘴巴不停地念,因为你还要吃饭,还要睡觉,怎么相续?所以相续的是正念,是心与佛号的相应。当然,在正念尚未形成之前,确实不容易做到净念相继。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