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活财神 龙婆坤 铜自身牌

【圣物名称】泰国活财神 龙婆坤 铜自身牌

【材料】圣铜

【加持高僧】 龙婆坤

【开光年期】2537年(1994年)

【功效】招正财,招偏财,助事业运,避险,助人缘,保健康非常有效

【心咒】无

【供奉】不需要

喜欢的朋友请微信:qingfopai

龙婆坤自身牌

龙婆坤

 

在泰国佛教历史中,传奇高僧屡代皆有,而如今在世的只剩下龙婆坤(又称扑头和尚、龙婆官)大师。在泰国无数善信奔波于龙婆坤大师寺前只求大师给予祈福或扑头,就连泰国国王面见大师都会虔诚跪下让大师为其祈福。时至2013年,龙婆坤大师因年事已高多次入院治疗,能亲自见到这位泰国传奇高僧的人已不多,年过90的龙婆坤大师拥有非凡的法力,其督造加持的任何佛牌都内藏神秘力量,等同天神赐予的祝福。

传说圆寂后可成仙佛的龙婆坤大师,生于1923年。大师母亲在怀孕前,曾梦到有位天神,慢慢飞到她身边,与她说:“你们夫妻多世以来广行善事,今天特意来送上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将来的佛门至宝,可广传佛法”说完取出一粒水晶送给龙婆坤大师母亲。母亲梦后不久便怀身孕,经十月怀胎便诞下现今的佛宝龙婆坤。幼习佛学20岁出家。大师自小在家乡班丽(泰语)的一间佛寺上学,僧人除教常规学校里的知识外,还会教他学习巴利文。
大师20岁时,便出家为僧,一直至今。出家后,龙婆坤曾到寮国、金边等地修习佛法,修习完毕后,便返回家乡屈班丽佛寺修行高深的大师,拥有强大法力。现今他虽然依然在世,已有不少泰国人相信并传诵?,他仙逝后,就会成仙成佛。姑勿论传闻的可信性有多高,但是每天有不少泰国人,从四方八面来到高僧所在的屈班丽佛寺,等上一天时间,只希望能够让高僧「扑」一下头,得以改运。如果有幸能够得他「吐一啖口水」,那就更加了不得。事实上,要得到龙婆坤大师亲自接见,非得褔缘深厚的人不可,纵能与他见面,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他的加持。在众多跪拜的善信中,大师会每半小时手持一支木棒,走在善信前扑头。可是就有些人,无论怎样走近大师身边,都湮没在人堆里,无福承受大师的手中棒。如能够获得高僧叫入其静室亲自“吐口水”祝运,更加是善信梦寐以求之事。

 

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

某个清晨,当佛陀正与弟子齐聚一堂时,一名男子前来请益∶「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存在。」

午饭后,来了另一个人,他想知道∶「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不存在。」

黄昏时,第三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你应该自己决定答案。

当此人离去,一名弟子愤愤不平地说道∶「多荒谬啊!上人,您怎能用不同的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呢?」

「因为人皆不同,每个人走他自己的路抵达神国。第一个人对我有信心。第二个人想要证明我是错的。第三个人只相信他能选择的事物。」

 

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为不朽之作。

唐代有位梵天和尚,他写的白话诗,道尽世间众生相,可谓入木三分,发人深思。如《吾富有钱时》写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做生意)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面色难看)。人有七贪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看人,且看来时道。

这首五言古诗,读来使人心酸。若你富贵有钱,妻子儿女大献殷勤,见你脱衣裳,他们立刻把你脱下的袍袄叠好;若你外出经商,他们又会不厌其远,一直把你送到路上;若你把钱拿回家里来,更是个个满面笑容,像白鸽似的绕着你团团打转,又像鹦鹉似的滔滔逢迎。

一旦你穷困了,情况就大不一样,连自己家里的亲人,睑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了。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千古人情,如出一辙。世态炎凉,惆怅莫名。

梵天禅师写出这首诗来,使人明白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就是自己的亲人,也跳不出这个圈子。习禅的人要有“定力”,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才是真实的人生。

 

不为明日而忧

刚才来了位信徒。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到我,就要我帮她提升小孩的学习成绩。她的那种急迫、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我马上感受到——什么是天下父母心啊。

我不专业地建议她:多鼓励小孩努力、培养他兴趣、坚定他信心;多给他创造条件与环境;多给他介绍正面的典型事例,给予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他让他多拜拜文殊菩萨,从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

事后,我在想,古人不是这么说的吗!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这也让我想到——今日自有今日事,不为明日枉忧愁。是啊,明天自有明天的太阳,明天的月亮,明天的山,明天的河,明天的希望,明天的梦,以及明天的生命与生活。

我们平时,都在赞叹犹太人的聪慧与能力。犹太人对“一日”的定位,就让我惊叹。他们的一日,是从今天的日没时开始算起,到明天天亮时结束。有书《塔木德》说:与其明亮开始,黑暗结束;不如黑暗开始,明亮结束。这,是多么有境界的话呀。中国人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君子不忧”。对呀,忧都无须,何况还是明日的。

我虽信仰佛教,但对兄弟宗教,也很敬重。兄弟宗教的博爱与宽恕,也令我敬仰。《圣经》就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今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知道”,“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是啊,今日不知明日事,忧什么!明日不知后日的事,愁什么!如果,今日就为明日忧愁,就如今日已有担子,还把明日担子又搁在今日肩上,那还挑得动吗?那还不折断腰折断腿吗?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是运动无常变异的,每时每刻,刹那刹那。

这就意味着,前念、现念、后念,虽相续,却不同。当我们在热烈地谈论“此刻”时,这“此刻”已经成为了过去。今天,也一样,终将成为昨天。而昨天,是过去式。佛法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所以,对此刻,对今日,我们有能力担当多少,就多少!这就够了。佛教丛林中,选拔执事人员,历来以尽心尽职为好,至于能力大小,不太被在乎。为此,对待此刻,对待今天,就如同对待明日一样,我们也无须忧虑。只管活于当下,只管担当于当下,这就好了。

有人说——不伤逝昨日,不忧愁明天。不为明日忧,不为昨日悔。这大概也是这种意思吧。

有位妻子,老担心丈夫驾车技术不精,怕出意外。有次,要出行长途,丈夫说开车送她,她不放心,不让送,就去坐其他熟练老司机开的车。不料,中途意外,车仰马翻,她也中年逝去。可是,车技始终不佳的丈夫,开了一辈子的私家车,却活到了90多岁,寿终正寝。丈夫生前,人问他,车技不好却平安行驶的原因。他说:开车时,不想明天的事,不想等下的事,不想安全的事,不想不安全的事,但注意开车于当下,但小心开车于当下。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从此——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至于,在“不为明日忧”与“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两者人生态度之间,如何平衡把握,如何辩证对待,就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希望你能亲自去书写并书写好。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还得靠你自己。

 

不畏艰险的学问僧

学佛要精进,而精进需要忍辱与耐力;其实做什么事都一样,若不能忍辱、没有耐力,精进的心就无法保持恒久。忍耐的确是促进成功的一股大力量。

历经颠沛 求法不退

近百年前,日本有位年轻的学僧,他对佛法的研究十分专注。他知道佛经是来自印度,传至藏地、中国,再传到日本。所以都经过中文翻译后,再翻成日文。他常想:经过辗转翻译,经文译法是否都正确?内涵可有流失?他愈想愈怀疑;愈有疑问就愈想探讨究竟,找出合乎正道的佛法。

因此,他提起勇气,要前往保存经典最完整的藏地取经求法。当时藏地是个很神秘的地区,从不与外界来往,甚至有些外人到了边界就被抓起来。他只好设法先到尼泊尔之后,乔装成尼泊尔人,混入难民区和乞丐营里。他不惜在污秽恶浊的环境中生活了三年,学会当地语言,打听往藏地的路程,并了解藏地民俗,不敢让人知道他是外地人。

三年后,一切准备就绪,在春天时出发。喜马拉雅山一带的春天,山巅所见仍是白雪一片;夏天,远方山岭依旧白雪皑皑,但他为了要得到真正的佛法,不畏艰辛地继续走在崎岖的道路上。他立下坚定的誓愿,再辛苦的路也要向前走。到了冬天,天寒山危路难行,他虽然穿着很厚的皮靴,不过因长途跋涉,脚底起满水泡、皲裂,痛彻心髓。

有时候雪深及膝,踏下去很难再举起脚来,可说是寸步难行。但他还是凭着无比的毅力,不断地向前走,虽然很辛苦,但心中唯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要取得真实、原文的佛法。

好不容易越过喜马拉雅山,看到前方有一个帐棚,他正高兴,要向前走时,忽然碰上强盗,粗声粗气地问他:「你来这里做什么?」当时他并未因惧怕而退缩,反而急中生智,说:「我要来找一位很久没见面的仁波切。」这位仁波切是大家尊敬的人,对方听到也是敬畏三分,变得很和善,还请他进帐棚,泡奶茶、拿点心供养他。

道路仍然崎岖,而且必须越过一座一座的高山,才能到达藏地平原。他咬紧牙关再向前走,体力几乎耗尽了。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到达目的地。

在拉萨,他想尽办法进入当地的大学,用功钻研,学习经典,终于学成,这位就是「河口慧海」禅师(1866~1945),后来回到日本毕生致力于弘扬佛法。

河口慧海禅师可说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真实的佛法经典,这都是有无比的耐力、毅力所成就的。

 

不信佛的人,才会造恶业

我们学佛,“信”摆在第一!净宗法门讲“信愿行”,第一个是要相信自己,第二个是要信佛。

一定要信佛!信佛要常亲近佛,现在佛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样亲近他?我们每天读经,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这是亲近佛;我们每天念佛,念佛就是亲近佛。现在学佛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信佛的人很少,不要说是在家同修信佛的人很少,出家人也不例外。

我当年受戒之后,到台中拜谢李老师,见面第一句话,老师就叫我要信佛。我学佛那么多年,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又受了大戒,怎么还叫我信佛?他老人家给我解释:信佛非常不容易,有许多出家人一直到老死都不信佛。

信佛,他怎么会造恶业?怎么会堕三途?只有不信佛的人,才会造恶业、才会堕三途,所以信佛非常不容易。“要真正信佛”,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提醒我的。什么叫信佛?佛在经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深信不疑,佛教我怎么做,我就要百分之百地做到,这叫信佛。

如果天天读经,做不到,读是一桩事情,讲是一桩事情,自己行为又是一桩事情,这叫“阳奉阴违”,这叫“欺骗三宝”,那是造罪业,哪里是修行?

所以修行,我们真正好的同学,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跟他学,不能跟世间人学。

 

不要「误解」修行

很多人对“修行”这个词严重误会,以为每天把早晚课做好,每天读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这就是修行。这样的修行,贪嗔痴三毒烦恼没有减少,还是堕三途。

这样的修行是有点福报,在畜生就变成人家的宠物,很享福。所以我们一看到人家的宠物,我们知道,前世是念佛的,修行的,愚痴没有改过来。你看到山神、土地神、人家供的这些神,就晓得这是前世学佛的。

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贪心没有断。所以一定要知道,真修行是改习气。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只有讲经教学,没有形式;形式上大众在一起修行,是以后祖师大德们提倡的。修行是个人事情!自己认真努力断烦恼,把自己的贪嗔痴习气除掉,这才叫修行。

 

不要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浑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面的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时,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要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不要刻意去希求

佛常常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知足,不要刻意去希求。为什么?你心里面没有希求,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

“没有希求,就没有失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世出世法没有希求,随缘随分,所以一生过得很快乐。

世间一般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总有希求,心不清净。佛度一切众生,并不希望你快快成佛,为什么?佛有愿,没有求——你成就,很好;你不成就,慢慢来,不着急。

 

佛是有愿无求,无求就随缘,这个就得大自在。

佛有愿没有心,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要是没有愿,弘法利生的工作就不能推动;佛虽然有大愿,但对于众生是一无所求——佛愿你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着急,这一点我们要学他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