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仇恨写在沙上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

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到: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个笑笑的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 的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把烦恼送给他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地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悦的歌声,非常不高兴地说道:“他们住得如此简陋,生活得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钱,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报告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

“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

“您可以送给他们一百万元,反正一百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

”董事长勉为其难地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一百万,欢喜得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哪里,放在枕头下、床底下、抽屉里、柜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一百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

虽然世间钱是一种烦恼,但是有钱却可以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所以说“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如果我们能把金钱善加利用,多做功德,那么再多的金钱也不会有烦恼。

 

把起心动念转向清净美好

我们有些修法仪轨里有这样的观修方法:所有的色相都是佛相,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智慧,一切都要观为圆满清净。为什么这么观呢?因为我们觉得佛相、咒语、智慧都是最好的。实际上万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都要观清净,观圆满,是这个意思。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是快乐。这叫解脱,这叫成佛。

我们说观清净,观圆满,不是非清净、非圆满的观为清净圆满,而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圆满的。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都在表法,都在帮你消业,让你开悟。有困难,有痛苦好事。如果没有遇到困难,没有痛苦的话,你怎么会想解脱?如果没有坎坷,没有挫折,怎么能生起出离心?自己有智慧,能把握住的话,伤害你是帮你消业,说你的缺点是让你开悟。

我们在解脱的路上,成佛的路上,这些批评也好,伤害也好,欺骗也好,都是鞭策,让我们进步,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功。

有智慧、有修行的话,没有坏事,都是好事;没有坏人,都是好人。

好与坏,清净与不清净都是念。念一转,境就变了,当下就是西方刹土,极乐世界。你的心还没变,念还没有转,所以这个境就转不了。慢慢来,这就是业障。业障消了,本性光明自然会显现。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修,不能再懈怠,不能再浪费时间,不能再继续造业。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凡夫,所以能力肯定有限,肯定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努力,要前进,要忏悔。我们修行的过程也是一场战争。我们拿正知正见的武器来对付邪知邪见这些敌人,肯定有胜利的时候,也肯定有失败的时候。慢慢地培养正知正见,这些烦恼、习气都会慢慢减少,这就是进步。

 

把妄念止住、减少

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头才起,你把这个念头立刻转成阿弥陀佛,你就觉悟了。

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你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是念头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了。凡夫总是妄念纷飞,所以修行第一个,是把妄念止住,把妄念减少,减少到最后一个妄念都没有。

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为正念,譬如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处,这是妄念,我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成正念。

什么是正念?起心动念想到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好处,不想自己,这个念是正念。经典上所说的,佛菩萨所讲的,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一念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大乘经上说自己也是说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体。

泰国佛牌

把握生命的当下

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一期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本身就是苦,在整个生命流程中,环境的改变,人事的迁流,感情的变化,内在身心与外在环境的种种逼恼煎熬,这些都是痛苦,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王侯将相,一辈子都处在无限的渴求当中,现实与希望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求不得苦。人际交往中有种种好坏顺逆的因缘,不想见到的人总是冤家路窄,处处都能碰到,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情投意合的人,自己的父母、兄弟、儿女等,希望能团聚,却常常分离,分离时哭哭啼啼,满怀惆怅,这就是爱别离苦。我们内在的身心有种种的因缘变化,所生存的环境同样如此,春夏秋冬,暑往寒来,刚适应了春天的温暖,炎热的夏天又到了,秋高气爽正是赏月吟花的季节,可惜寒冷的冬天又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使自己不断地调整生活节奏,调整生活步伐。我们内在的身心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生住异灭,刹那变化,影响到色受想行识五阴不断地交替变化,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就像火在燃烧一样,精神与物质的不停变化让身心如同焦灼一般,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人生的现实无非就是这八苦交煎,总在逼恼着我们的生命,交替着使我们的生命受到熬煎。佛陀说法归纳了世出世间的四条真理,那就是四谛法门。世间两条真理就是有漏的苦果苦因,叫苦集二谛,出世间的两条真理就是无漏果无漏因,叫灭道二谛。“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法的基础,是佛法的支柱,大乘、小乘、如来禅、祖师禅、净土法门、密宗法门,一切佛法都离不开四圣谛。世间的两重因果中,苦是果,苦果从苦因而来,苦因就是集谛,由于业力所集而感受到这个苦果。出世间的两重因果中,灭就是涅?,是出世间的果,道就是八正道,是出世间的因,要得到涅?的圣果,必须修出世的八圣道。佛陀用四圣谛提醒我们认识世间的苦果苦因,知道出世间的乐果乐因,了解了苦果就要断掉苦因,这就叫知苦断集;知道涅?的清凉自在,就要勤修八正道,到达涅?的彼岸,这就叫慕灭修道。

渐教与顿教的差别就在于渐教的修行有次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步步地走过来。

顿教则在当下这一念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念相应一步到位,这是大善根、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过去的苦因感得现在的苦果,现在精进修道感得未来的涅?圣果,要在当下这一念心当中圆满实现。顿教的法门不问过去,也不问未来,过去未来都是影子,不必去追问它研究它,重要的是当下一念。我们当下就生活在八苦交煎中,与其慢吞吞地研究来研究去,不如一步就跨出这个苦海。禅宗要我们当机立断,一步就跳出火坑,到达清凉的圣地。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三世因果在当下一念之中,十方诸佛也在当下一念之中,个人的前身后世同样取决于当下这一念。我们生命的发展有四圣六凡十种选择,这是生命发展的十个方向,也是现实生命的十种存在的状态。我们现在身处在十法界中最关键的人法界,往上就是朝着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提升,往下就是朝着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六凡法界坠落。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当下一念是怎样面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怎样面对生命当下的取舍,这是我们人道众生生命发展的两极。

我们懂得了当下一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就要紧紧抓住当下这一念,不要悠悠忽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要漫不经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存在很脆弱也很宝贵,很短暂,人生在世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坐在家里也不见得安全。许多失命因缘并不提前打招呼,就在刹那之间发生,坐在家里也有天灾人祸,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顷刻之间就有可能被掩没在沙石巨浪之中。出门在外危险更大,开汽车、坐火车、乘飞机,甚至连步行都会遇到种种意外,在刹那之间可能发生生死两重天的悲剧。

希望各位重视生命存在的这一刻,也许下一刻失命因缘就到了,我们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与佛法告别了,与一切善法善友告别了,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听闻佛法,有没有福德修行佛法。珍惜生命的当下,是修行路上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观察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的当下,呼吸的存在是生命当下的具体表现,呼吸不存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利用作为生命特征的呼吸观照生命,来觉知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法门,也是最亲切的一个法门。大家一定要在观察呼吸上下功夫,用这一法敲开神秘之门,敲开解脱之门,敲开佛国之门。

 

把握着念念相续

念佛,念阿弥陀佛,原来就是念心,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要不把你的自性清净心给念出来,你就不能得一心。我们用一心处事、用一心待人、用一心接物,那就是念佛。我们念佛,在生活上派上用场了,这就叫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死念佛,这佛号念得没用处,这不能往生。

念佛就是念心,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无量觉心,就是念自己觉而不迷的心、正而不邪的心、净而不染的心。要能把自己的觉正净给念出来,然后把觉正净应用在生活上,念佛的好处、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议。

有些同修晓得念佛的好处,也很想念佛,但是念不下去,念几声就忘掉了,来问我:这怎么办?诸位要晓得,这就是业障,是你本身有障碍。有业障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你来参加念佛会。

念佛会是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念,能把你的佛号提起来,用这个方法来提醒自己。现在还有一个方法,用随身听。把耳机塞在耳朵上,那你就不容易忘掉了,这是个好方法。

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自己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佛号,而且念得很欢喜,念得法喜充满,身心轻安自在,这是业障轻,功夫得力。真正念佛人念个三、五年,一定会到这个境界——烦恼渐渐少了。

烦恼少,就是分别执着这个念头比从前少,这个时候是心开意解、清净自在。一句佛号念到心开意解,自自然然就能得到轻安、能得到自在,这是念佛的好境界,所以一定要把握着“念念相续”。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乐,活的安静,活的真实,活的自然。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这样,阳光与黑暗同在,美好与丑陋并存,我们要学会不只生活在阳光下,也要学会生活在阴暗里,我们会看见鲜花,也会遭遇污秽,我们会感受友爱,真情真爱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也要承受虚假,欺诈也会与我们相逢。

我们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不管道路如何,我们都要走下去。我们会感荣耀,也会遭遇屈辱,我们要直面公平与不公平,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要知道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无法去选择,也无力去改变。我们置身其中,更多是适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把心放平,把心放轻,平静的面对,不管怎样,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正如一句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且望天上云卷云舒。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我们更多的是平凡的一个人,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们不是英雄,更不是伟人,我们没有卓越的才华,我们不必自命不凡,不必心高自大,不必怨天尤人,上天更没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天地间的一个普遍生命,只是宇宙间的一粒尘,我们的生命在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把自已看轻一些,其实我们都没那么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平常心是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有那么多奢望,放下心里的包袱,做一个平常人,会轻松的多,快乐的多。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有一个好的心境,才能看到风中鲜花摇逸的美丽,花的芬芳才会在你的心漫然开来,落花也会变的洒脱,从容婉转随水而逝。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风才会把清凉吹进你心里,鸟才会把清唱鸣在你心上,月才会用清辉把你的心照亮。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青山才会与你为邻,夕阳才会染红你的小屋,枫叶才会飘进你的院子来看你,小狗才会和你嘻戏,风儿才会奏响树枝上的无弦琴。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看到晚霞也会伴归鸟齐飞,秋水也会共长天一色。

水的心是平静的,水的心是轻灵的,你看,水,一平如镜,云月其中,怡然自乐。水,怀着平静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且轻轻的绕过,何必那么多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如一路顺直,那更好了,我也可以尽情的奔流,一望千里,波涛澎湃,我也会挥洒我的潇洒,我的纵情。

云的心是平静的,云的心是轻灵的。你看,云,自自在在,飘在天上,舒展而飘逸,去留不放在心上,飘过山峰越过海洋,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好一朵自在的云朵。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一泓平静的水,一朵自在的云朵。

 

把一切妄念舍掉

净土法门的殊胜,不必经历三大阿僧?劫,“一念”就超越了。一念是念什么?“一念”就是一心,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

不是说能念阿弥陀佛就能超越,而是“一念”。你现在能念阿弥陀佛,没错!你还能念许许多多的东西,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你是杂念。如果你能把一切妄念统统断掉,只有这一念,那就超越了。这个帐,诸位要好好地去算一算,到底是极乐世界好,还是娑婆世界好?我们想常住在极乐世界,还是想常住在娑婆世界?两个世界要好好地比较。真正比较出来,如果采取西方极乐世界,这里要放下、要舍得!此地舍,西方极乐世界得;此地不舍,西方世界得不到。

舍得!舍什么?舍一切的妄念。

我们不但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真能舍尽,在一切环境里面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上智。上智是不是有些特殊的人呢?不是的,人人都是上智。你现在这个上智,是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把上智变成下智、变成无知,是被无明烦恼、五欲六尘缠缚了。所以,佛法常常跟你讲要解脱,把这些缠缚解开,把这些烦恼摆脱。

我们要把一切妄念舍掉,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一念,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样念佛就成功了。心中还有杂念,还有妄念,错了!

 

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好就全还了

你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就会记住两句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决定逃不过。你跟人是有了冤、有了结、有了债务,生生世世都要酬偿的。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过去无量劫,不是这一生,无量劫当中,跟多少人结这些怨,在财物上的纠纷,你说这种事情多少?悟了之后就明白了,怎么偿还?如何还人家命?如何还人家债?给诸位一句话,有办法,一句阿弥陀佛全还了。

只要你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好,命债也还了,钱债也还了;这一句话没念好,只要你不能往生你还是要还,你在六道里头你肯定要去还,要还命、要还债。到极乐世界就不要还了,那些冤亲债主他也欢喜,为什么?你成佛了,那个佛跟我有关系,跟我有缘,他一定得度,这个关系攀上了。过去的缘,有善缘、有恶缘,现在一念佛变成法缘,把无始劫来的善缘、恶缘,统统变成法缘。

所有一切经教都有这个功能,但是那个力量最大的是这一句佛号,什么样的经法都比不上这一句名号。非常可惜,这句名号没有人认识,所以叫难信之法。难信易行,真正学习起来是一点都不难,真难信,这是一点都不假。我们对这个搞了真正相信,死心塌地,学佛五十年之后,才真相信,哪有那么容易?读经、听经、教学,五十年之后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死心塌地,这不是难信之法吗?想想自己不是中上根,中上根不应该这么长的时间,十几、二十年应该就是死心塌地了,所以我们这根自己晓得属于中下。好在佛菩萨慈悲,把我们寿命给延长了,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这是要感佛恩。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接触、交往,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高处;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低处。

现在这个年代,好多人都是装模作样,表面上都很礼貌,看似很尊重他人,实际上都是虚情假意。作为修行人不能这样,应该诚心诚意,真挚真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尊重他人,要奉献爱心。不管是对穷人还是对富人,不管是对高贵的人还是对低贱的人,不管是对亲人还是对仇人,不管是对好人还是对坏人,不管是对善人还是对恶人,都要一样恭敬、有爱心。

分别念是一种烦恼。诸法的本性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的分别,这是自己的执着与烦恼。诸法的本性是清净的,并没有那么多是非、冲突、好坏,都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业力。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会真正地恭敬他人,才会对人有真正的礼貌,才能真正地为他人献爱心。现在的社会也讲爱心,也讲礼貌,但是哪有真正的爱心与礼貌呢?

有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尽一份孝顺得一分利益,献一份爱心得一分利益。什么叫真正的敬爱与礼貌?就像刚才说的,时时处处当中,你都能把自己放在最低处,都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奉献爱心,这才是真正的敬爱。

真正做到了,能积累无量的功德与福德。内心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还有什么可难的?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在上师面前,在领导面前,在父母面前,在亲朋好友面前我们也许能做到,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就不一定了。这不是真正的恭敬!不管与你交往的是什么人,如果你都能够做到恭敬,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在街上遇到乞丐讨饭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态?有没有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我们内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经常想的是:他们是乞丐,在讨饭,自己最起码也比他们强——都是这种心态。

我们作为修行人,面对那些经常造恶业的人,内心也经常自然而然地想:我修行再差,也比他们强。然后开始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若是你有看不起的人,就说明你的慈悲心不够;若是你有看不惯的事,就说明你的智慧不够。若是有圆满的智慧,你就会知道: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哪有看不惯的事,哪有看不起的人呢?在佛的境界里,在大德、大成就者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