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当今社会的八种不良心态

曾有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身处社会转型期,所有人都经受着情与理的考验,心态也在改革与危机中博弈,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和个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生命时报》特邀心理专家带您摆脱当今社会的八种不良心态。

一、懂取舍摆脱浮躁

浮躁即心浮气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态似乎也跟着“飘飘然”起来:企业忙着开发市场,而不去提升商品质量;员工一心想着“另谋高就”,而很少思考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浮躁,使个人的心理行为过分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驱动,不断地追逐利益和风潮。

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是浮躁心态的最大受害者:不少“新生代”,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生活在无休止的物质攀比和虚幻变幻的热闹之中;最后失去核心价值观,失去内心安宁,变得惶恐不安,甚至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前一段时间,“研究生要在40岁前挣到4000万”的言论在网络上受到热捧,正是浮躁的集中体现。

其实,开放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多元而宽容的舆论环境,完全可以在其中充分认识自己、探索社会,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学会取舍,试着在攀比中急流勇退,才能经受住物质考验;同时,心境先踏实下来,深化生命感悟,活出自己充实而别样的精彩人生。

二、静下心打败喧嚣

社会的改革开放,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国人心灵的巨大解放,人们有机会大胆表达想法和意愿,有自由想哭就哭、想闹就闹,网络、手机、微博的普及,推动这种自由达到一种近乎巅峰的状态。

然而自由的背后,我们身边的环境却变得日益喧嚣,似乎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灯红酒绿、推杯换盏、噪音污染……可以说,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它侵袭整个社会,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度膨胀,使人们缺乏思考和内涵,只剩情绪化的激昂言语;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只剩质疑和谩骂。喧嚣过后,留下的只是狂欢过后内心的虚脱和空虚,社会的冷漠和隔阂。

面对喧嚣的社会,层出不穷的“热闹”事件,我们要学会冷静分析、理智看待,辨识出一些过于情绪化的社会评价和偏激的言论,并从中脱身;不要随波逐流,恪守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不要享受空虚的狂欢;宽以待人,从善良本真的角度出发,对人对事提出中肯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换。

三、用问候化解冷漠

虽然社会环境开放自由了,可很多人也猛然发现,繁华的大世界透出无情的冷漠,外界的缤纷和内心的孤寂形成巨大反差。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中国人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说话。同事之间提防竞争多于温情合作;多年比邻而居,却互不相识;面对别人的痛苦,很多人选择当看客,以免惹是生非。冷漠是一种可怕的社会心态,日积月累会侵蚀人们的良知,让人心变得麻木。

事实上,感情需要培养、交流与增进,善良是人们内在的天性,交往是根本心理需要。要想融化冷漠的坚冰,首先,要提升自身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自己的“道德商数”,让自己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其次,关爱了解身边的人,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也许打个招呼、问候一声,人心之间树起的高墙就能无形中倒塌。

四、诚意足看穿忽悠

小品王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在娱乐大众、成就了“大忽悠”的同时,也让“忽悠”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成为流行。

小品中带点狡黠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忽悠”,带给了我们欢乐。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利益的驱动下,“忽悠”很快变了味,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欺骗手段,给人们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人际信任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人利用特殊关系,传递模糊虚假信息,以牟取私利;有人利用他人的单纯和信任,信口开河、损人利己。忽悠让整个社会陷入虚伪迷惘的气氛中,丧失对错是非的基本判断。

面对到处存在的忽悠迷雾和陷阱,真诚应该是最好的消毒剂。对自己真诚,就能深入地了解自己,坦诚地接纳自己,做到不掩饰、不跟风,不容易“被忽悠”;对别人真诚,就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的误解,坦诚相对、达成共识,胸怀坦坦荡荡,没必要“忽悠”别人。

五、多积累不靠炒作

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推介产品,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甚至颇具创意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剑走偏锋、过度炒作,结果不仅倒了大家的胃口,自己也迷失方向。

远到芙蓉姐姐、凤姐的怪异造型,近到“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言论、孙悟空的“故里之争”,无不是在突破社会行为、伦理甚至个人隐私的底线,利用大众好奇窥视的心理,吸引大家的眼球。

在这样热闹炒作的社会环境中,坚守一份内心的宁静和目标显得那么宝贵。不妨像孔子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试着甘于寂寞,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学会积累,争取厚积薄发;同时,相信自己的信念和选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六、有善心无需炫富

社会的变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炫富和张扬成了一些富人,特别是富二代标识个人价值和身份的行为。他们炫名车豪宅、疯狂买名牌,甚至讽刺普通人,“你们一辈子见不着的东西,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

炫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不成熟、不安全的表现。财富来的过分容易、甚至不正当,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只能借助虚张声势填补内心空虚。因此,在对待财富上,不妨学习“股神”巴菲特,别把金钱死死攥在自己手里,把财富用于帮助他人;此外,对子女,不要让他们享受现成的财富,而是培养创业和奋斗精神,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胸怀慈善之心,尽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七、常帮人别老装穷

贫富差距扩大,不法投机等现象的存在,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仇富心理。不断发生的李刚、药家鑫等事件,加剧了贫富的对立,使人心沸腾。与炫富相反,一些人选择了装穷,他们不一定真穷,但害怕别人影响自己的丁点利益,喜欢哭穷,把自己打扮成弱势群体。

殊不知,习惯了装穷,内心会更加缺乏不安全感,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圈子。对于金钱,最好的办法是客观审视自己获得财富的方式,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同时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共同致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八、会合作融化暴戾

暴戾和炫富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都背离了团结互助的人际交往法则,使得人人自危,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市场化导致的过度竞争,使人们的关系处于敌对排斥之中,缺少合作和理解;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使人们解决问题方式走向极端。要想让社会多一些仁爱和谐,我们每一个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理解他人,对弱势群体多些关爱和帮助,试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善意的春风吹走暴戾。

 

拜佛八问

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

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府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

生理:低头时拉开颈椎各关节间隙,纠正颈椎,解除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脑脊髓的压迫。

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

佛法: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头、心脏、全身和足底几乎拉平,拉开脊椎关节,脑脊髓液回流顺畅。跪地时使下半身与心脏接近,血流回心时不需耗费很多能量。脊椎向背部拱起,不致压迫腹腔,脊椎前大血管,血流阻力小,使腹部、下肢血流供应丰富。

为什么拜佛站立时要收下巴?后颈贴衣领?

佛法:人往外看时,下巴会不自觉地抬起而看不见自己,收下巴时才能返照自身,都摄六根,如果终日忙着反应外来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觉,将迷不知返。佛有“重颌”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驰逐,追求诸已。

生理:收下巴,后颈贴衣领时,脊椎最直,使脑–脊椎–胸椎之间气血流畅顺利。

为什么要合掌垂手松肩?

佛法:代表放下。放下烦恼、忧愁、紧张,若心有羁绊,则肩必耸起。肩放松,放下的同时,妄念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正念。

生理:拉开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韧带,使肩关节灵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症状。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围肌肉都在紧张状态,常常不自觉就耸肩、紧绷。时间一久肌肉就紧缩变硬,压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谢废物局部堆积,出现肩膀酸痛等症状。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肩周炎等病症出现的年龄明显提前。

为什么要跪坐在两足跟内侧?

佛法:彻底放弃根本执着,彻底降伏根本烦恼。另外对练习“跏趺坐”很有帮助。正如《首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坐定放松,狂心歇息。

生理:以中医经脉理论而言,足部六条经脉都通过足踝,若是踝僵硬,不灵活,则各经脉受阻。拜佛时,跪坐又坐起,等于一压一放,活络其经脉。

为什么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佛法:伸手迎佛,代表背尘合觉,澄浊返清,与佛相应。保持府首(不能中途仰头),表一路恭敬,谦卑到底,才能与佛相应。坐定重心不动,表一路观心,心神安定,不动不转。两肩拉开,含开心之意。

为什么要翻掌接佛?

佛法:1、代表我要转变自己的心境来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无保留地来供养佛。

2、手心尽量翻平向上,勿倾斜,表示心气平和。

3、双手如莲,心开花开。手指柔软而整齐,是因为心境放松,内在本具的力量从心中涌出。

生理:末销的细微精密活动属高层脑部管辖。手指活动的管辖区在大脑中占极大比例,尤其小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联系。注意力不集中,小指很难听从使唤,所以由小指带动做翻掌的柔软动作可舒解内心的紧张,放松大脑相应管辖部位的功能。

为什么接佛后又翻掌平贴地?

佛法:1、接佛后轻轻半握拳,代表接纳佛光,领受佛教,欢喜信受。

2、握拳又平贴地,代表领受佛教后,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自己

学佛的人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真正爱护一切众生,他的心才真实,才会到清净平等广大慈悲。所以心量小的不是佛弟子,心量大,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这才是佛弟子。特别是在佛法上,如果这个人有悟性,又好学,你能帮助他、成就他成为一个法器,将来他成就,他弘法利生度一切众生,全是你的功德,为什么?你不帮助他,他成就不了。

如果你看到别人做好事,你去障碍他,你去扯后腿,那你造的罪业是阿鼻地狱罪业,将来地狱出来之后,生生世世的愚痴,为什么?你破坏别人的法身慧命,你得愚痴果报。

你要是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你绝对不会去破坏别人、妨害别人,你就晓得怎么成就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所以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障碍别人是真正毁灭自己,就这么个道理。

帮助让别人产生依赖该怎么办

问:弟子经常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完以后反而让对方产生依赖感,自己不想做事情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达真堪布答:过度的帮助就不是方便与慈悲了,就是这个度不好把握。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智慧。什么都是,要把握适度;握不好这个度,这叫偏。

佛讲,不堕落边,就是中道。真正能够把握这个适度了,就是中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个合为一体了,才不会偏,若没有成为一体的时候肯定会偏了。

 

亚赞多大师介绍

本身实为泰国皇族血统,有说乃泰国第一世皇於西历1776年,当时还未成为泰皇时与一名作焕的女子在泰国称金平辟的地方所生,大师出生后大师的父亲便因战乱与母子失散,往后大师便由母亲所养育。

在大师出生后,大师母亲便带大师到屈班林吐半佛寺给龙婆搅大师祝福,龙婆搅大师将大师抱起,便说大师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人,而且很聪明,将来必定成为大智慧者及有权力的人。

大师七岁时,在屈米佛寺学习文字及学问,到12岁时大师特然向佛寺住持提出,要求学习佛理、戒律,但佛寺住持不敢应承,因屈米佛寺内的佛学经典,因战乱全都便弄至破烂,因此大师便由屈米佛寺住持,转介到屈万齐喃佛寺学习,更成为小和尚,大师在屈万齐喃佛寺学习三年时间,便将佛寺内的经论、佛理、巴利经文,完全学会,其后便乘坐船隻回到屈班林吐半佛寺找龙婆搅大师,但在乘船途中,有一鳄鱼竟在船头跳上,鳄鱼头部已在船头上,大师刚好便坐在船头位置,船上众人都见鳄鱼张大口,像要咬向大师,大师便诵念起佛经来,突然鳄鱼像动弹不得,挂在船头上不上不落,口也是在张大,头部也没有动作,一会大师停止诵念佛经,鳄鱼便退回水裡去,众人见大师只是一位小和尚,便佛法高深,将来必定是一位圣僧,便一起向大师敬礼。

回到屈班林吐半佛寺后,龙婆搅大师便带大师到曼谷各大佛寺进修经藏,而大师便这样在曼谷及屈班林吐半佛寺,不断来回学法,当时如龙婆搅大师不在佛寺,大师已代龙婆搅大师住持法事,善信见大师为小小年纪的小和尚,经已对诵经及各佛理经论,样样皆精,慢慢很多善信都对大师十分尊敬。

后来因一次为皇族做法事,大师结识了一位皇族成员,这位成员对大师尊敬有加,更邀请大师到属於皇族佛寺的屈你怕览佛寺,即现今的屈马合挞佛寺进修。 西历1797年,大师已介成为僧侣年龄,便正式成为僧侣,更能向当时泰国的僧皇学习佛法至西历1806年,其后大师一直自我修行,例如到森山修法之类。直至1850年,当时大师结识的那位皇族成员,荣升为泰国第四世皇,但当这第四世皇欲找大师作祈褔法事时,大师原来已离开佛寺多月,第四世皇便发散人到处找大师回来,但始终找不到大师,据称大师是利用法力,将外表改变,令他人不认得,这样第四世皇便开始捉拿其他僧侣来审问大师下落,大师为免令其他僧侣受到审问,便自动现身,第四世皇便请求大师为他及国家祈褔,希望大师能保佑国家,而且送上宝扇给大师及进升大师僧侣的地位,还邀请大师成为屈甩近佛寺住持,而亚赞多大师便是在屈甩近佛寺创出崇迪佛牌。

在西历1865年,第四世皇,派大师到柬浦寨讲经一次,大师便由军人陪同下到柬浦寨一行,但途经一森山处竟遇上老虎,总军人都不敢再前行,大师便一人走到老虎前坐禅起来,几分钟后,老虎便离开了,老虎离开时,大师还向老虎说再见,之后众人便继续行程,讲经后便回到泰国。

在西历1868年,第四世皇过世,大师非常伤心,有称大师当时在屈甩近佛寺痛哭,而且据说这位第四世皇,其实便是大师的同父异母兄弟,其后大师便转到屈既制育佛寺註锡,还在屈既制育佛寺兴建一座巨大佛像。在西历1870年,大师向自己一直从幼便教导的第五世皇请辞,说因年纪以老不能再为皇族主持法事一职,更交还由皇族所赐的宝扇给各种代表最高荣耀的物件,第五世皇见大师年纪的确以老,便接立请求,但不会收会大师的宝扇给各物件。

在西历1872年,大师再建一座佛寺,为屈班官碰佛寺,在兴建完成后15日,大师便告圆寂。 亚赞多大师一生事蹟,例如神蹟、大师的佛学…..等等,一直都是受到善信所敬重,就如2001年一套泰国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鬼妻】中所讲的故事,一位很爱其丈夫的妇人,在其夫被邀往行军时,因难产不幸自身及儿一同去世,但妇人因太爱其夫,便与难产中一同死去的儿子的灵魂,在家中等代她丈夫回家,当丈夫回家后,她及儿子的灵魂便与丈夫一同生活,后来给其他村民向她丈夫道出其妻子及儿子,在他行军时难产死去,所以她妻子的灵魂便开始杀害其他村民,便免自己为鬼魂一事给她丈夫知道,后来她丈夫始终知道她及儿子是鬼魂,她便不停杀害阻外她人,村民请来很多高僧及法师都死在她鬼魂之下,最后就如电影中一样,有一位高僧在危急关头出现将她收服,而且真的是将这妇人的额头骨部份取走,救回众人的一命,而这位高便是亚赞多大师,据说亚赞多大师取走额头骨后,将之製成腰带一直带在身上,但现在经已没有人知道,这鬼妻的额头骨腰带在何处了。 泰国佛牌中,崇迪佛牌最为善信为爱戴,更有佛中之王之称,而创造崇迪佛牌的高僧,便是亚赞多大师。

包容才能成就美满人生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讲包容的智慧的。大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滴似乎毫无作用的水;高山之所以巍峨万丈,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块不显眼的小石子。

天道即人道,包容成就了大海、高山,亦改善了人际关系,成就了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

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古语云:“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行船。”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鲍叔牙深知人才的可贵,不计前嫌,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三次避让,包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诸葛亮巧用怀柔的策略,七擒七纵,包容了孟获的永不服输;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前车之鉴,包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包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其《送一轮明月》的文章里,讲了一个包容的故事,原文如下: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有个小偷光顾他的茅屋,找不到任何东西的小偷,在离开时看到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在门外等候,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夜凉了,你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下头溜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中,不禁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离去,回到茅屋赤身打坐,进入了定境。

第二天,他在温暖的阳光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双眼,看到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的叠好,放在门口。他高兴地喃喃自语:“我终于送给了他一轮明月。”

无独有偶,台湾星云法师在其《包容的智慧》一书里,同样讲到了一个包容的故事:

有一天,在禅堂里面,忽然发现一个小偷偷东西,在禅堂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是不可以原谅的,并且大家都知道是谁,就齐心跟堂主要求开除这个小偷。

大和尚听了:哦哦哦。

大和尚并没有着手处理这件事。过了不久,这个小偷觉得第一次没有事,第二次他又下手,大家就更加地不能容忍了,请堂主把他赶走。大和尚听了,还是:哦哦哦。

事实上也没有赶他走。到了第三次,这个小偷再一次下手,大家就不能原谅了,要求如果不把这个小偷赶出清静的禅堂,就统统离开,都不参禅了。大和尚一听,说:“你们统统离开,这个小偷留下来”,为什么呢?他说:“你们都是很健全的人,离开了以后到什么地方都有人要啊,这个小偷他毕竟身心不健全,我叫他走,到别的地方,他能到哪里去呢?我这个禅堂是佛门慈悲的驯服场啊,我都不能包容他,这个世间又哪里能包容他呢?” 小偷听了,羞愧难当,他心里觉得自己错了,从此不再偷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著名黎巴嫩诗人纪伯论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包容。”孔子语:“宽则得众”;佛经云:“一念境转”。俗语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面对他人的过错,如果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只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承受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获取一份自释与坦然。然而,包容不是包庇别人的错误,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改错,“有时包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至理名言。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事实证明,只有能够敏锐洞察人性、心胸宽广、慈悲为怀的智者,才能够像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以博大的心怀包容一切。

大海既容纳清净的水,又容纳污秽的水,才成就了其浩瀚无边;明月既照耀渺渺的山河,又照耀茫茫的大地,人间始得玉宇澄清;一个人,既要包容善的,又要包容不善的;既要包容自己,又要包容别人,还要包容世界,才能够成就美满的人生。

 

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

一个人能否随时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智慧。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千差万别复杂多变,但有一点是大致相同基本不变的,那就是人要在心理上最大程度地追求平衡。心理是否平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了,心情才会舒畅愉快,幸福感和满意度才会提高,生活上才有奔头,工作上才有劲头。总而言之吧,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好,世界上的一切就都会变得美好。

然而,一个人要保持好的心态并不容易。只要是世界不毁灭,人就不会消亡。人与人,人自身的种种比较和高低好坏的心态就永远存在。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很容易就去盲目攀比,比地位高低,比财富多少,比权力大小……如果在这样的攀比中去追求心理平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一旦目标迷失了,理想变质了。他们不和普通群众比,不和一般干部比,更不和下岗职工比,却偏偏要和那些大款富翁比,羡慕那种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可当他们找回了“心理平衡”之日,也就是身败名裂之时。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平衡,这是人之常情,是没有办法的,这就要求社会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公平,要满足人们生活上的最起码的需求,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最起码的要求。但作为个体来说,心理平衡的核心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有些人为什么地位高了,权力大了,反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蜕变;是因为他们攀比的对象错了。人在世上不可能不与别人比较。把别人作为自己比较的参照物,用别人的思想、言行来修正自己,也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参照物的正确选择。

看起来,心理平衡确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是需要理性的。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要想保持心理平衡,必须正确地把握自己,对待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此,我们才能活在自我的境界中,过着自在的人生,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

我们受别人的害没有关系,绝不可以害别人,这个道理要懂。古大德教导我们,我们今天在海外也是劝导大家,忠恕慈悲来化解社会的冲突。忠恕,儒家说的,孔孟之道,《论语》里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佛法是慈悲,孔子讲忠信,老子讲三宝,第一个是慈,慈悲;第二个是俭,节俭,知足;第三个,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惹别人嫉妒障碍。

我们要是真正去学,报人之德,别人对我的好处念念不忘,要知道报恩;不报人之怨,别人对我怎么不好,毁谤我、侮辱我、欺骗我、陷害我,一笔勾消,不要放在心上,反而感恩他。为什么?他来考验我,我有没有忍辱的功夫、我心地清不清净,要禁得起考验,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障碍,不报人的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跟人在一起共事,有过失我来承当,有功德推给别人,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一生不辜负别人,可以承受别人辜负我;我不谤人,我可以承受别人来谤我。

要以深心提拔人,看到这个人可以教,可以成就,全心全力帮助他。跟人在一起共事,一定要热情,尽可能不要引起别人对我的嫉妒障碍。

嫉妒障碍,实在说人只要真正学无我,别人对我嫉妒障碍全落空了,结罪不跟我结罪,跟谁结罪?要跟得利益的人结罪。譬如讲经教学,他们造谣生事把这个道场毁掉,跟我结不结罪?不结罪,跟谁结罪?跟这个道场有缘的听众,跟他们结罪,他们听经闻法的机会没有了,结罪从这一方面。这是什么?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是一重罪;第二重罪,障碍如来正法住世,这两种罪就是无间地狱。他没有害到我,我感激他,我还要把自己修学功德回向他,为什么?他堕地狱,希望少受点苦,总是要用怜悯心待人,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来是佛,他做出这些胡涂事情是一时迷惑,一定要用怜悯心去看待他,不要计较,不要有报复。你会看得很清楚,他现在造的业他将来到哪里去,你要看到果报的时候你会怜悯他。

被财迷了心窍

世间人贪财的很多,被财迷了心窍,所谓财迷心窍,这个麻烦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过这个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

虽然也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他还在贪,还舍不得放下,你说糟不糟糕!

钱财我们中国古人称作“通货”,要流通,不流通就变成死水、臭水,那就有毒。

所以你要懂得流通,这个地方进来,要晓得那里出去;换句话说,你有权支配它,你不能够夺取它,你要是想占取它,你的苦就来了,你的灾难就来了。

你让钱财流通,能叫许多人得利益,你福报就大;如果得利益的人很少,你的福就很小;换句话说,你能得大福、小福。你要堵住让它不流,那你就造罪业,这就是过失,无量无边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