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命的当下

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一期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本身就是苦,在整个生命流程中,环境的改变,人事的迁流,感情的变化,内在身心与外在环境的种种逼恼煎熬,这些都是痛苦,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王侯将相,一辈子都处在无限的渴求当中,现实与希望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求不得苦。人际交往中有种种好坏顺逆的因缘,不想见到的人总是冤家路窄,处处都能碰到,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情投意合的人,自己的父母、兄弟、儿女等,希望能团聚,却常常分离,分离时哭哭啼啼,满怀惆怅,这就是爱别离苦。我们内在的身心有种种的因缘变化,所生存的环境同样如此,春夏秋冬,暑往寒来,刚适应了春天的温暖,炎热的夏天又到了,秋高气爽正是赏月吟花的季节,可惜寒冷的冬天又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使自己不断地调整生活节奏,调整生活步伐。我们内在的身心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生住异灭,刹那变化,影响到色受想行识五阴不断地交替变化,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就像火在燃烧一样,精神与物质的不停变化让身心如同焦灼一般,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人生的现实无非就是这八苦交煎,总在逼恼着我们的生命,交替着使我们的生命受到熬煎。佛陀说法归纳了世出世间的四条真理,那就是四谛法门。世间两条真理就是有漏的苦果苦因,叫苦集二谛,出世间的两条真理就是无漏果无漏因,叫灭道二谛。“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法的基础,是佛法的支柱,大乘、小乘、如来禅、祖师禅、净土法门、密宗法门,一切佛法都离不开四圣谛。世间的两重因果中,苦是果,苦果从苦因而来,苦因就是集谛,由于业力所集而感受到这个苦果。出世间的两重因果中,灭就是涅?,是出世间的果,道就是八正道,是出世间的因,要得到涅?的圣果,必须修出世的八圣道。佛陀用四圣谛提醒我们认识世间的苦果苦因,知道出世间的乐果乐因,了解了苦果就要断掉苦因,这就叫知苦断集;知道涅?的清凉自在,就要勤修八正道,到达涅?的彼岸,这就叫慕灭修道。

渐教与顿教的差别就在于渐教的修行有次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步步地走过来。

顿教则在当下这一念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念相应一步到位,这是大善根、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过去的苦因感得现在的苦果,现在精进修道感得未来的涅?圣果,要在当下这一念心当中圆满实现。顿教的法门不问过去,也不问未来,过去未来都是影子,不必去追问它研究它,重要的是当下一念。我们当下就生活在八苦交煎中,与其慢吞吞地研究来研究去,不如一步就跨出这个苦海。禅宗要我们当机立断,一步就跳出火坑,到达清凉的圣地。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三世因果在当下一念之中,十方诸佛也在当下一念之中,个人的前身后世同样取决于当下这一念。我们生命的发展有四圣六凡十种选择,这是生命发展的十个方向,也是现实生命的十种存在的状态。我们现在身处在十法界中最关键的人法界,往上就是朝着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提升,往下就是朝着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六凡法界坠落。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当下一念是怎样面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怎样面对生命当下的取舍,这是我们人道众生生命发展的两极。

我们懂得了当下一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就要紧紧抓住当下这一念,不要悠悠忽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要漫不经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存在很脆弱也很宝贵,很短暂,人生在世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坐在家里也不见得安全。许多失命因缘并不提前打招呼,就在刹那之间发生,坐在家里也有天灾人祸,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顷刻之间就有可能被掩没在沙石巨浪之中。出门在外危险更大,开汽车、坐火车、乘飞机,甚至连步行都会遇到种种意外,在刹那之间可能发生生死两重天的悲剧。

希望各位重视生命存在的这一刻,也许下一刻失命因缘就到了,我们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与佛法告别了,与一切善法善友告别了,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听闻佛法,有没有福德修行佛法。珍惜生命的当下,是修行路上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观察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的当下,呼吸的存在是生命当下的具体表现,呼吸不存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利用作为生命特征的呼吸观照生命,来觉知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法门,也是最亲切的一个法门。大家一定要在观察呼吸上下功夫,用这一法敲开神秘之门,敲开解脱之门,敲开佛国之门。

 

把握着念念相续

念佛,念阿弥陀佛,原来就是念心,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要不把你的自性清净心给念出来,你就不能得一心。我们用一心处事、用一心待人、用一心接物,那就是念佛。我们念佛,在生活上派上用场了,这就叫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死念佛,这佛号念得没用处,这不能往生。

念佛就是念心,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无量觉心,就是念自己觉而不迷的心、正而不邪的心、净而不染的心。要能把自己的觉正净给念出来,然后把觉正净应用在生活上,念佛的好处、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议。

有些同修晓得念佛的好处,也很想念佛,但是念不下去,念几声就忘掉了,来问我:这怎么办?诸位要晓得,这就是业障,是你本身有障碍。有业障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你来参加念佛会。

念佛会是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念,能把你的佛号提起来,用这个方法来提醒自己。现在还有一个方法,用随身听。把耳机塞在耳朵上,那你就不容易忘掉了,这是个好方法。

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自己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佛号,而且念得很欢喜,念得法喜充满,身心轻安自在,这是业障轻,功夫得力。真正念佛人念个三、五年,一定会到这个境界——烦恼渐渐少了。

烦恼少,就是分别执着这个念头比从前少,这个时候是心开意解、清净自在。一句佛号念到心开意解,自自然然就能得到轻安、能得到自在,这是念佛的好境界,所以一定要把握着“念念相续”。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乐,活的安静,活的真实,活的自然。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这样,阳光与黑暗同在,美好与丑陋并存,我们要学会不只生活在阳光下,也要学会生活在阴暗里,我们会看见鲜花,也会遭遇污秽,我们会感受友爱,真情真爱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也要承受虚假,欺诈也会与我们相逢。

我们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不管道路如何,我们都要走下去。我们会感荣耀,也会遭遇屈辱,我们要直面公平与不公平,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要知道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无法去选择,也无力去改变。我们置身其中,更多是适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把心放平,把心放轻,平静的面对,不管怎样,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正如一句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且望天上云卷云舒。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我们更多的是平凡的一个人,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们不是英雄,更不是伟人,我们没有卓越的才华,我们不必自命不凡,不必心高自大,不必怨天尤人,上天更没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天地间的一个普遍生命,只是宇宙间的一粒尘,我们的生命在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把自已看轻一些,其实我们都没那么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平常心是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有那么多奢望,放下心里的包袱,做一个平常人,会轻松的多,快乐的多。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有一个好的心境,才能看到风中鲜花摇逸的美丽,花的芬芳才会在你的心漫然开来,落花也会变的洒脱,从容婉转随水而逝。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风才会把清凉吹进你心里,鸟才会把清唱鸣在你心上,月才会用清辉把你的心照亮。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青山才会与你为邻,夕阳才会染红你的小屋,枫叶才会飘进你的院子来看你,小狗才会和你嘻戏,风儿才会奏响树枝上的无弦琴。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看到晚霞也会伴归鸟齐飞,秋水也会共长天一色。

水的心是平静的,水的心是轻灵的,你看,水,一平如镜,云月其中,怡然自乐。水,怀着平静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且轻轻的绕过,何必那么多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如一路顺直,那更好了,我也可以尽情的奔流,一望千里,波涛澎湃,我也会挥洒我的潇洒,我的纵情。

云的心是平静的,云的心是轻灵的。你看,云,自自在在,飘在天上,舒展而飘逸,去留不放在心上,飘过山峰越过海洋,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好一朵自在的云朵。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一泓平静的水,一朵自在的云朵。

 

把一切妄念舍掉

净土法门的殊胜,不必经历三大阿僧?劫,“一念”就超越了。一念是念什么?“一念”就是一心,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

不是说能念阿弥陀佛就能超越,而是“一念”。你现在能念阿弥陀佛,没错!你还能念许许多多的东西,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你是杂念。如果你能把一切妄念统统断掉,只有这一念,那就超越了。这个帐,诸位要好好地去算一算,到底是极乐世界好,还是娑婆世界好?我们想常住在极乐世界,还是想常住在娑婆世界?两个世界要好好地比较。真正比较出来,如果采取西方极乐世界,这里要放下、要舍得!此地舍,西方极乐世界得;此地不舍,西方世界得不到。

舍得!舍什么?舍一切的妄念。

我们不但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真能舍尽,在一切环境里面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上智。上智是不是有些特殊的人呢?不是的,人人都是上智。你现在这个上智,是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把上智变成下智、变成无知,是被无明烦恼、五欲六尘缠缚了。所以,佛法常常跟你讲要解脱,把这些缠缚解开,把这些烦恼摆脱。

我们要把一切妄念舍掉,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一念,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样念佛就成功了。心中还有杂念,还有妄念,错了!

 

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好就全还了

你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就会记住两句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决定逃不过。你跟人是有了冤、有了结、有了债务,生生世世都要酬偿的。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过去无量劫,不是这一生,无量劫当中,跟多少人结这些怨,在财物上的纠纷,你说这种事情多少?悟了之后就明白了,怎么偿还?如何还人家命?如何还人家债?给诸位一句话,有办法,一句阿弥陀佛全还了。

只要你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好,命债也还了,钱债也还了;这一句话没念好,只要你不能往生你还是要还,你在六道里头你肯定要去还,要还命、要还债。到极乐世界就不要还了,那些冤亲债主他也欢喜,为什么?你成佛了,那个佛跟我有关系,跟我有缘,他一定得度,这个关系攀上了。过去的缘,有善缘、有恶缘,现在一念佛变成法缘,把无始劫来的善缘、恶缘,统统变成法缘。

所有一切经教都有这个功能,但是那个力量最大的是这一句佛号,什么样的经法都比不上这一句名号。非常可惜,这句名号没有人认识,所以叫难信之法。难信易行,真正学习起来是一点都不难,真难信,这是一点都不假。我们对这个搞了真正相信,死心塌地,学佛五十年之后,才真相信,哪有那么容易?读经、听经、教学,五十年之后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死心塌地,这不是难信之法吗?想想自己不是中上根,中上根不应该这么长的时间,十几、二十年应该就是死心塌地了,所以我们这根自己晓得属于中下。好在佛菩萨慈悲,把我们寿命给延长了,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这是要感佛恩。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接触、交往,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高处;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低处。

现在这个年代,好多人都是装模作样,表面上都很礼貌,看似很尊重他人,实际上都是虚情假意。作为修行人不能这样,应该诚心诚意,真挚真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尊重他人,要奉献爱心。不管是对穷人还是对富人,不管是对高贵的人还是对低贱的人,不管是对亲人还是对仇人,不管是对好人还是对坏人,不管是对善人还是对恶人,都要一样恭敬、有爱心。

分别念是一种烦恼。诸法的本性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的分别,这是自己的执着与烦恼。诸法的本性是清净的,并没有那么多是非、冲突、好坏,都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业力。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会真正地恭敬他人,才会对人有真正的礼貌,才能真正地为他人献爱心。现在的社会也讲爱心,也讲礼貌,但是哪有真正的爱心与礼貌呢?

有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尽一份孝顺得一分利益,献一份爱心得一分利益。什么叫真正的敬爱与礼貌?就像刚才说的,时时处处当中,你都能把自己放在最低处,都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奉献爱心,这才是真正的敬爱。

真正做到了,能积累无量的功德与福德。内心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还有什么可难的?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在上师面前,在领导面前,在父母面前,在亲朋好友面前我们也许能做到,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就不一定了。这不是真正的恭敬!不管与你交往的是什么人,如果你都能够做到恭敬,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在街上遇到乞丐讨饭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态?有没有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我们内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经常想的是:他们是乞丐,在讨饭,自己最起码也比他们强——都是这种心态。

我们作为修行人,面对那些经常造恶业的人,内心也经常自然而然地想:我修行再差,也比他们强。然后开始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若是你有看不起的人,就说明你的慈悲心不够;若是你有看不惯的事,就说明你的智慧不够。若是有圆满的智慧,你就会知道: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哪有看不惯的事,哪有看不起的人呢?在佛的境界里,在大德、大成就者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

 

摆脱当今社会的八种不良心态

曾有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身处社会转型期,所有人都经受着情与理的考验,心态也在改革与危机中博弈,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和个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生命时报》特邀心理专家带您摆脱当今社会的八种不良心态。

一、懂取舍摆脱浮躁

浮躁即心浮气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态似乎也跟着“飘飘然”起来:企业忙着开发市场,而不去提升商品质量;员工一心想着“另谋高就”,而很少思考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浮躁,使个人的心理行为过分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驱动,不断地追逐利益和风潮。

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是浮躁心态的最大受害者:不少“新生代”,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生活在无休止的物质攀比和虚幻变幻的热闹之中;最后失去核心价值观,失去内心安宁,变得惶恐不安,甚至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前一段时间,“研究生要在40岁前挣到4000万”的言论在网络上受到热捧,正是浮躁的集中体现。

其实,开放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多元而宽容的舆论环境,完全可以在其中充分认识自己、探索社会,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学会取舍,试着在攀比中急流勇退,才能经受住物质考验;同时,心境先踏实下来,深化生命感悟,活出自己充实而别样的精彩人生。

二、静下心打败喧嚣

社会的改革开放,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国人心灵的巨大解放,人们有机会大胆表达想法和意愿,有自由想哭就哭、想闹就闹,网络、手机、微博的普及,推动这种自由达到一种近乎巅峰的状态。

然而自由的背后,我们身边的环境却变得日益喧嚣,似乎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灯红酒绿、推杯换盏、噪音污染……可以说,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它侵袭整个社会,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度膨胀,使人们缺乏思考和内涵,只剩情绪化的激昂言语;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只剩质疑和谩骂。喧嚣过后,留下的只是狂欢过后内心的虚脱和空虚,社会的冷漠和隔阂。

面对喧嚣的社会,层出不穷的“热闹”事件,我们要学会冷静分析、理智看待,辨识出一些过于情绪化的社会评价和偏激的言论,并从中脱身;不要随波逐流,恪守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不要享受空虚的狂欢;宽以待人,从善良本真的角度出发,对人对事提出中肯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换。

三、用问候化解冷漠

虽然社会环境开放自由了,可很多人也猛然发现,繁华的大世界透出无情的冷漠,外界的缤纷和内心的孤寂形成巨大反差。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中国人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说话。同事之间提防竞争多于温情合作;多年比邻而居,却互不相识;面对别人的痛苦,很多人选择当看客,以免惹是生非。冷漠是一种可怕的社会心态,日积月累会侵蚀人们的良知,让人心变得麻木。

事实上,感情需要培养、交流与增进,善良是人们内在的天性,交往是根本心理需要。要想融化冷漠的坚冰,首先,要提升自身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自己的“道德商数”,让自己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其次,关爱了解身边的人,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也许打个招呼、问候一声,人心之间树起的高墙就能无形中倒塌。

四、诚意足看穿忽悠

小品王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在娱乐大众、成就了“大忽悠”的同时,也让“忽悠”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成为流行。

小品中带点狡黠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忽悠”,带给了我们欢乐。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利益的驱动下,“忽悠”很快变了味,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欺骗手段,给人们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人际信任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人利用特殊关系,传递模糊虚假信息,以牟取私利;有人利用他人的单纯和信任,信口开河、损人利己。忽悠让整个社会陷入虚伪迷惘的气氛中,丧失对错是非的基本判断。

面对到处存在的忽悠迷雾和陷阱,真诚应该是最好的消毒剂。对自己真诚,就能深入地了解自己,坦诚地接纳自己,做到不掩饰、不跟风,不容易“被忽悠”;对别人真诚,就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的误解,坦诚相对、达成共识,胸怀坦坦荡荡,没必要“忽悠”别人。

五、多积累不靠炒作

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推介产品,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甚至颇具创意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剑走偏锋、过度炒作,结果不仅倒了大家的胃口,自己也迷失方向。

远到芙蓉姐姐、凤姐的怪异造型,近到“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言论、孙悟空的“故里之争”,无不是在突破社会行为、伦理甚至个人隐私的底线,利用大众好奇窥视的心理,吸引大家的眼球。

在这样热闹炒作的社会环境中,坚守一份内心的宁静和目标显得那么宝贵。不妨像孔子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试着甘于寂寞,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学会积累,争取厚积薄发;同时,相信自己的信念和选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六、有善心无需炫富

社会的变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炫富和张扬成了一些富人,特别是富二代标识个人价值和身份的行为。他们炫名车豪宅、疯狂买名牌,甚至讽刺普通人,“你们一辈子见不着的东西,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

炫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不成熟、不安全的表现。财富来的过分容易、甚至不正当,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只能借助虚张声势填补内心空虚。因此,在对待财富上,不妨学习“股神”巴菲特,别把金钱死死攥在自己手里,把财富用于帮助他人;此外,对子女,不要让他们享受现成的财富,而是培养创业和奋斗精神,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胸怀慈善之心,尽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七、常帮人别老装穷

贫富差距扩大,不法投机等现象的存在,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仇富心理。不断发生的李刚、药家鑫等事件,加剧了贫富的对立,使人心沸腾。与炫富相反,一些人选择了装穷,他们不一定真穷,但害怕别人影响自己的丁点利益,喜欢哭穷,把自己打扮成弱势群体。

殊不知,习惯了装穷,内心会更加缺乏不安全感,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圈子。对于金钱,最好的办法是客观审视自己获得财富的方式,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同时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共同致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八、会合作融化暴戾

暴戾和炫富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都背离了团结互助的人际交往法则,使得人人自危,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市场化导致的过度竞争,使人们的关系处于敌对排斥之中,缺少合作和理解;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使人们解决问题方式走向极端。要想让社会多一些仁爱和谐,我们每一个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理解他人,对弱势群体多些关爱和帮助,试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善意的春风吹走暴戾。

 

拜佛八问

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

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府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

生理:低头时拉开颈椎各关节间隙,纠正颈椎,解除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脑脊髓的压迫。

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

佛法: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头、心脏、全身和足底几乎拉平,拉开脊椎关节,脑脊髓液回流顺畅。跪地时使下半身与心脏接近,血流回心时不需耗费很多能量。脊椎向背部拱起,不致压迫腹腔,脊椎前大血管,血流阻力小,使腹部、下肢血流供应丰富。

为什么拜佛站立时要收下巴?后颈贴衣领?

佛法:人往外看时,下巴会不自觉地抬起而看不见自己,收下巴时才能返照自身,都摄六根,如果终日忙着反应外来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觉,将迷不知返。佛有“重颌”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驰逐,追求诸已。

生理:收下巴,后颈贴衣领时,脊椎最直,使脑–脊椎–胸椎之间气血流畅顺利。

为什么要合掌垂手松肩?

佛法:代表放下。放下烦恼、忧愁、紧张,若心有羁绊,则肩必耸起。肩放松,放下的同时,妄念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正念。

生理:拉开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韧带,使肩关节灵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症状。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围肌肉都在紧张状态,常常不自觉就耸肩、紧绷。时间一久肌肉就紧缩变硬,压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谢废物局部堆积,出现肩膀酸痛等症状。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肩周炎等病症出现的年龄明显提前。

为什么要跪坐在两足跟内侧?

佛法:彻底放弃根本执着,彻底降伏根本烦恼。另外对练习“跏趺坐”很有帮助。正如《首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坐定放松,狂心歇息。

生理:以中医经脉理论而言,足部六条经脉都通过足踝,若是踝僵硬,不灵活,则各经脉受阻。拜佛时,跪坐又坐起,等于一压一放,活络其经脉。

为什么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佛法:伸手迎佛,代表背尘合觉,澄浊返清,与佛相应。保持府首(不能中途仰头),表一路恭敬,谦卑到底,才能与佛相应。坐定重心不动,表一路观心,心神安定,不动不转。两肩拉开,含开心之意。

为什么要翻掌接佛?

佛法:1、代表我要转变自己的心境来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无保留地来供养佛。

2、手心尽量翻平向上,勿倾斜,表示心气平和。

3、双手如莲,心开花开。手指柔软而整齐,是因为心境放松,内在本具的力量从心中涌出。

生理:末销的细微精密活动属高层脑部管辖。手指活动的管辖区在大脑中占极大比例,尤其小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联系。注意力不集中,小指很难听从使唤,所以由小指带动做翻掌的柔软动作可舒解内心的紧张,放松大脑相应管辖部位的功能。

为什么接佛后又翻掌平贴地?

佛法:1、接佛后轻轻半握拳,代表接纳佛光,领受佛教,欢喜信受。

2、握拳又平贴地,代表领受佛教后,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自己

学佛的人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真正爱护一切众生,他的心才真实,才会到清净平等广大慈悲。所以心量小的不是佛弟子,心量大,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这才是佛弟子。特别是在佛法上,如果这个人有悟性,又好学,你能帮助他、成就他成为一个法器,将来他成就,他弘法利生度一切众生,全是你的功德,为什么?你不帮助他,他成就不了。

如果你看到别人做好事,你去障碍他,你去扯后腿,那你造的罪业是阿鼻地狱罪业,将来地狱出来之后,生生世世的愚痴,为什么?你破坏别人的法身慧命,你得愚痴果报。

你要是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你绝对不会去破坏别人、妨害别人,你就晓得怎么成就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所以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障碍别人是真正毁灭自己,就这么个道理。

帮助让别人产生依赖该怎么办

问:弟子经常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完以后反而让对方产生依赖感,自己不想做事情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达真堪布答:过度的帮助就不是方便与慈悲了,就是这个度不好把握。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智慧。什么都是,要把握适度;握不好这个度,这叫偏。

佛讲,不堕落边,就是中道。真正能够把握这个适度了,就是中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个合为一体了,才不会偏,若没有成为一体的时候肯定会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