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赞多大师介绍

本身实为泰国皇族血统,有说乃泰国第一世皇於西历1776年,当时还未成为泰皇时与一名作焕的女子在泰国称金平辟的地方所生,大师出生后大师的父亲便因战乱与母子失散,往后大师便由母亲所养育。

在大师出生后,大师母亲便带大师到屈班林吐半佛寺给龙婆搅大师祝福,龙婆搅大师将大师抱起,便说大师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人,而且很聪明,将来必定成为大智慧者及有权力的人。

大师七岁时,在屈米佛寺学习文字及学问,到12岁时大师特然向佛寺住持提出,要求学习佛理、戒律,但佛寺住持不敢应承,因屈米佛寺内的佛学经典,因战乱全都便弄至破烂,因此大师便由屈米佛寺住持,转介到屈万齐喃佛寺学习,更成为小和尚,大师在屈万齐喃佛寺学习三年时间,便将佛寺内的经论、佛理、巴利经文,完全学会,其后便乘坐船隻回到屈班林吐半佛寺找龙婆搅大师,但在乘船途中,有一鳄鱼竟在船头跳上,鳄鱼头部已在船头上,大师刚好便坐在船头位置,船上众人都见鳄鱼张大口,像要咬向大师,大师便诵念起佛经来,突然鳄鱼像动弹不得,挂在船头上不上不落,口也是在张大,头部也没有动作,一会大师停止诵念佛经,鳄鱼便退回水裡去,众人见大师只是一位小和尚,便佛法高深,将来必定是一位圣僧,便一起向大师敬礼。

回到屈班林吐半佛寺后,龙婆搅大师便带大师到曼谷各大佛寺进修经藏,而大师便这样在曼谷及屈班林吐半佛寺,不断来回学法,当时如龙婆搅大师不在佛寺,大师已代龙婆搅大师住持法事,善信见大师为小小年纪的小和尚,经已对诵经及各佛理经论,样样皆精,慢慢很多善信都对大师十分尊敬。

后来因一次为皇族做法事,大师结识了一位皇族成员,这位成员对大师尊敬有加,更邀请大师到属於皇族佛寺的屈你怕览佛寺,即现今的屈马合挞佛寺进修。 西历1797年,大师已介成为僧侣年龄,便正式成为僧侣,更能向当时泰国的僧皇学习佛法至西历1806年,其后大师一直自我修行,例如到森山修法之类。直至1850年,当时大师结识的那位皇族成员,荣升为泰国第四世皇,但当这第四世皇欲找大师作祈褔法事时,大师原来已离开佛寺多月,第四世皇便发散人到处找大师回来,但始终找不到大师,据称大师是利用法力,将外表改变,令他人不认得,这样第四世皇便开始捉拿其他僧侣来审问大师下落,大师为免令其他僧侣受到审问,便自动现身,第四世皇便请求大师为他及国家祈褔,希望大师能保佑国家,而且送上宝扇给大师及进升大师僧侣的地位,还邀请大师成为屈甩近佛寺住持,而亚赞多大师便是在屈甩近佛寺创出崇迪佛牌。

在西历1865年,第四世皇,派大师到柬浦寨讲经一次,大师便由军人陪同下到柬浦寨一行,但途经一森山处竟遇上老虎,总军人都不敢再前行,大师便一人走到老虎前坐禅起来,几分钟后,老虎便离开了,老虎离开时,大师还向老虎说再见,之后众人便继续行程,讲经后便回到泰国。

在西历1868年,第四世皇过世,大师非常伤心,有称大师当时在屈甩近佛寺痛哭,而且据说这位第四世皇,其实便是大师的同父异母兄弟,其后大师便转到屈既制育佛寺註锡,还在屈既制育佛寺兴建一座巨大佛像。在西历1870年,大师向自己一直从幼便教导的第五世皇请辞,说因年纪以老不能再为皇族主持法事一职,更交还由皇族所赐的宝扇给各种代表最高荣耀的物件,第五世皇见大师年纪的确以老,便接立请求,但不会收会大师的宝扇给各物件。

在西历1872年,大师再建一座佛寺,为屈班官碰佛寺,在兴建完成后15日,大师便告圆寂。 亚赞多大师一生事蹟,例如神蹟、大师的佛学…..等等,一直都是受到善信所敬重,就如2001年一套泰国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鬼妻】中所讲的故事,一位很爱其丈夫的妇人,在其夫被邀往行军时,因难产不幸自身及儿一同去世,但妇人因太爱其夫,便与难产中一同死去的儿子的灵魂,在家中等代她丈夫回家,当丈夫回家后,她及儿子的灵魂便与丈夫一同生活,后来给其他村民向她丈夫道出其妻子及儿子,在他行军时难产死去,所以她妻子的灵魂便开始杀害其他村民,便免自己为鬼魂一事给她丈夫知道,后来她丈夫始终知道她及儿子是鬼魂,她便不停杀害阻外她人,村民请来很多高僧及法师都死在她鬼魂之下,最后就如电影中一样,有一位高僧在危急关头出现将她收服,而且真的是将这妇人的额头骨部份取走,救回众人的一命,而这位高便是亚赞多大师,据说亚赞多大师取走额头骨后,将之製成腰带一直带在身上,但现在经已没有人知道,这鬼妻的额头骨腰带在何处了。 泰国佛牌中,崇迪佛牌最为善信为爱戴,更有佛中之王之称,而创造崇迪佛牌的高僧,便是亚赞多大师。

包容才能成就美满人生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讲包容的智慧的。大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滴似乎毫无作用的水;高山之所以巍峨万丈,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块不显眼的小石子。

天道即人道,包容成就了大海、高山,亦改善了人际关系,成就了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

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古语云:“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行船。”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鲍叔牙深知人才的可贵,不计前嫌,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三次避让,包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诸葛亮巧用怀柔的策略,七擒七纵,包容了孟获的永不服输;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前车之鉴,包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包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其《送一轮明月》的文章里,讲了一个包容的故事,原文如下: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有个小偷光顾他的茅屋,找不到任何东西的小偷,在离开时看到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在门外等候,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夜凉了,你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下头溜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中,不禁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离去,回到茅屋赤身打坐,进入了定境。

第二天,他在温暖的阳光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双眼,看到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的叠好,放在门口。他高兴地喃喃自语:“我终于送给了他一轮明月。”

无独有偶,台湾星云法师在其《包容的智慧》一书里,同样讲到了一个包容的故事:

有一天,在禅堂里面,忽然发现一个小偷偷东西,在禅堂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是不可以原谅的,并且大家都知道是谁,就齐心跟堂主要求开除这个小偷。

大和尚听了:哦哦哦。

大和尚并没有着手处理这件事。过了不久,这个小偷觉得第一次没有事,第二次他又下手,大家就更加地不能容忍了,请堂主把他赶走。大和尚听了,还是:哦哦哦。

事实上也没有赶他走。到了第三次,这个小偷再一次下手,大家就不能原谅了,要求如果不把这个小偷赶出清静的禅堂,就统统离开,都不参禅了。大和尚一听,说:“你们统统离开,这个小偷留下来”,为什么呢?他说:“你们都是很健全的人,离开了以后到什么地方都有人要啊,这个小偷他毕竟身心不健全,我叫他走,到别的地方,他能到哪里去呢?我这个禅堂是佛门慈悲的驯服场啊,我都不能包容他,这个世间又哪里能包容他呢?” 小偷听了,羞愧难当,他心里觉得自己错了,从此不再偷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著名黎巴嫩诗人纪伯论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包容。”孔子语:“宽则得众”;佛经云:“一念境转”。俗语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面对他人的过错,如果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只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承受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获取一份自释与坦然。然而,包容不是包庇别人的错误,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改错,“有时包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至理名言。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事实证明,只有能够敏锐洞察人性、心胸宽广、慈悲为怀的智者,才能够像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以博大的心怀包容一切。

大海既容纳清净的水,又容纳污秽的水,才成就了其浩瀚无边;明月既照耀渺渺的山河,又照耀茫茫的大地,人间始得玉宇澄清;一个人,既要包容善的,又要包容不善的;既要包容自己,又要包容别人,还要包容世界,才能够成就美满的人生。

 

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

一个人能否随时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智慧。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千差万别复杂多变,但有一点是大致相同基本不变的,那就是人要在心理上最大程度地追求平衡。心理是否平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了,心情才会舒畅愉快,幸福感和满意度才会提高,生活上才有奔头,工作上才有劲头。总而言之吧,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好,世界上的一切就都会变得美好。

然而,一个人要保持好的心态并不容易。只要是世界不毁灭,人就不会消亡。人与人,人自身的种种比较和高低好坏的心态就永远存在。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很容易就去盲目攀比,比地位高低,比财富多少,比权力大小……如果在这样的攀比中去追求心理平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一旦目标迷失了,理想变质了。他们不和普通群众比,不和一般干部比,更不和下岗职工比,却偏偏要和那些大款富翁比,羡慕那种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可当他们找回了“心理平衡”之日,也就是身败名裂之时。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平衡,这是人之常情,是没有办法的,这就要求社会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公平,要满足人们生活上的最起码的需求,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最起码的要求。但作为个体来说,心理平衡的核心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有些人为什么地位高了,权力大了,反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蜕变;是因为他们攀比的对象错了。人在世上不可能不与别人比较。把别人作为自己比较的参照物,用别人的思想、言行来修正自己,也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参照物的正确选择。

看起来,心理平衡确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是需要理性的。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要想保持心理平衡,必须正确地把握自己,对待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此,我们才能活在自我的境界中,过着自在的人生,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

我们受别人的害没有关系,绝不可以害别人,这个道理要懂。古大德教导我们,我们今天在海外也是劝导大家,忠恕慈悲来化解社会的冲突。忠恕,儒家说的,孔孟之道,《论语》里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佛法是慈悲,孔子讲忠信,老子讲三宝,第一个是慈,慈悲;第二个是俭,节俭,知足;第三个,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惹别人嫉妒障碍。

我们要是真正去学,报人之德,别人对我的好处念念不忘,要知道报恩;不报人之怨,别人对我怎么不好,毁谤我、侮辱我、欺骗我、陷害我,一笔勾消,不要放在心上,反而感恩他。为什么?他来考验我,我有没有忍辱的功夫、我心地清不清净,要禁得起考验,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障碍,不报人的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跟人在一起共事,有过失我来承当,有功德推给别人,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一生不辜负别人,可以承受别人辜负我;我不谤人,我可以承受别人来谤我。

要以深心提拔人,看到这个人可以教,可以成就,全心全力帮助他。跟人在一起共事,一定要热情,尽可能不要引起别人对我的嫉妒障碍。

嫉妒障碍,实在说人只要真正学无我,别人对我嫉妒障碍全落空了,结罪不跟我结罪,跟谁结罪?要跟得利益的人结罪。譬如讲经教学,他们造谣生事把这个道场毁掉,跟我结不结罪?不结罪,跟谁结罪?跟这个道场有缘的听众,跟他们结罪,他们听经闻法的机会没有了,结罪从这一方面。这是什么?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是一重罪;第二重罪,障碍如来正法住世,这两种罪就是无间地狱。他没有害到我,我感激他,我还要把自己修学功德回向他,为什么?他堕地狱,希望少受点苦,总是要用怜悯心待人,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来是佛,他做出这些胡涂事情是一时迷惑,一定要用怜悯心去看待他,不要计较,不要有报复。你会看得很清楚,他现在造的业他将来到哪里去,你要看到果报的时候你会怜悯他。

被财迷了心窍

世间人贪财的很多,被财迷了心窍,所谓财迷心窍,这个麻烦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过这个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

虽然也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他还在贪,还舍不得放下,你说糟不糟糕!

钱财我们中国古人称作“通货”,要流通,不流通就变成死水、臭水,那就有毒。

所以你要懂得流通,这个地方进来,要晓得那里出去;换句话说,你有权支配它,你不能够夺取它,你要是想占取它,你的苦就来了,你的灾难就来了。

你让钱财流通,能叫许多人得利益,你福报就大;如果得利益的人很少,你的福就很小;换句话说,你能得大福、小福。你要堵住让它不流,那你就造罪业,这就是过失,无量无边的过失。

 

本焕老和尚与印顺大和尚的法缘

本焕老和尚是如何培养训练印顺大和尚的

众所周知,印顺大和尚在出家前只是在武汉对佛教并无特别信仰的的一位“普通”男青年,本焕老和尚经过半年多的劝化,让他出家,并成为衣钵弟子。那么印顺法师出家后,本焕老和尚是如何训练他的呢?刚才末学看到了印顺大和尚一段翔实的回忆:

“当年我是为老和尚出家的,如果不是对老和尚有绝对的信心,我也不可能走上今天这条路。”采访中,印顺大和尚还追忆了他与老和尚结缘相处的故事。其中让他终生难忘的,是老和尚的“严厉”。

出家后的印顺大和尚在老和尚身边当侍者,照顾他的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每天早上3点钟老和尚起床时,印顺大和尚也要跟着起来。“给老和尚端水洗脸水稍微倒多了一点点,他就会很生气,就会骂我,说‘这么浪费,下辈子让你生到一个没水的地方去’。他老人家吃饭,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汤也是要喝完的。很多人都喜欢和老和尚吃饭,也怕和老和尚吃饭。”印顺大和尚说。

老和尚每天晚上休息以后,印顺大和尚都要整理总结他一天的生活,至晚上12点才睡觉,于是很难在3点钟时醒来。这时,老和尚就会拎着一个半米长的棍杖到他住的房间里,对着他“啪啪啪”抽完就走。起来伺候老和尚洗漱完之后,印顺大和尚就坐在他身边诵经,稍一犯困,老和尚看都不看一眼,拿棍杖“啪”的就打到印顺大和尚的脸上。“所以,在他老人家身边诵经,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心无旁骛。”印顺大和尚说。

刚出家那几年,印顺大和尚除了每天处理日常事务,还要完成老和尚布置的功课:每天早上300拜,晚上300拜,一天十遍《普贤行愿品》,一千遍《大悲咒》,每个月还要背一部经书!(末学注:以上每天念诵功课约43万字,加上早晚课与拜佛,不可能有空闲时间了)“当时我经常觉得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感觉一头栽下去就起不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说《普贤行愿品》可以12分钟诵一遍,老和尚说他10分钟可以诵一遍,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10分钟能诵一遍了,老和尚则说他可以8分钟,等到我可以8分钟诵一遍了,老和尚又说他可以7分钟。我从8分钟到7分钟诵一遍,一共诵了三年,就为了快这一分钟。”印顺大和尚说,第一年是背“净土五经”、“禅宗七经”,都很短,背起来很容易。

第二年正月初八,师父拿给他一本10万7千个字的经书《法华经》让他背,印顺大和尚说这本书太厚,背不了。老和尚就问他,“你是不是答应我每个月背一部经书啊?”印顺大和尚说,“是的,答应了,但是这部经字太多了,太长了。”老和尚于是说,“你把僧衣脱了,回家算了,不要穿这个衣服来骗人骗己!”

诵完经之后,印顺大和尚接着要再去拜一个小时佛。如果早上300拜没拜够,上殿回来,老和尚一定会问他:“今天上殿怎么样呢?”

“很好。”

“拜佛情况怎么样呢?”

“很好。”

“300拜都完成了吗?”

“完成了。”

“真的吗?”

“真的。”

“没有骗人吧?”

“没有。”

但老和尚此时就会笑眯眯地递给印顺大和尚一根香,说跪香去吧,因为你并没有完成,骗了他。

印顺大和尚说,自己刚出家那会,老和尚总交代一些你没有任何可能完成的事,他只告诉你“你去做吧”。当你想尽一切办法、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完成了,兴高采烈地告诉他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把这事忘干净了。每天你做事,老和尚永远说你是不对的,总是错的。他把你所有的信心、所有的自尊都给击得粉碎!

“当时真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连痛苦、绝望的念头都生不起来。后来我才理解,这是师父治我们凡夫‘我执我慢’习气的一种训练——他把你以前头脑中建立的东西击得粉碎,然后把你真正的信心、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自信,从内心深处训练出来。”

印顺大和尚说,“有一天老和尚骂我的时候,我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老和尚就问‘我骂你,你那么高兴做什么?’我说‘师父,你骂我是为我好,还是为我坏啊?’他说‘我当然是为你好。’我说‘是啊,你为我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他说‘这下麻烦了,以后挂个老虎在你面前都没用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骂过我。”

印顺大和尚讲述与恩师本焕老和尚的法缘

要讲我和本老的缘分,那要从1994年开始讲起。1994年10月份之前,我从来不信佛,也没有进入过任何一座寺庙。我那时候的思想状态,对生命的认识,跟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因为画家的缘故吧,内心感受更为敏感一些,对神秘现象也更多一些好奇。

我没有什么家庭观念或者亲人观念,这或许与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有一定关系。小时候因为父母忙工作,就一直生活在爷爷身边,直到9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就感到很不适应,对他们感到很陌生,甚至直到现在我对父母亲的感情也还是没有培养起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面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父母是假的,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或者说感觉到只有爷爷奶奶才是自己的亲人。

环境的突然改变,对一个小孩子一定会在心理上造成的蛮大的影响,所以我在12岁的时候,就认真地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甚至越想越悲,最后禁不住哭泣起来。我学习画画,糊里糊涂就成了画家。成为画家,我的父母他们都没有想到,那时候,他们的观点说起来其实也很朴素,就是小孩子只要不要在外面打架,给家里面惹事情就可以,看到我每天画画也没有觉得我有什么特别,所以有一天看到我成了画家,并且画还有人掏钱来买,他们就感到很惊奇。1994年我的作品一幅就可以卖到4000元,这在我们惠州当地是最高的,比我授业恩师张剑萍的作品都要卖得贵,超过我父亲工资收入的好几倍。

你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面的小孩,也并没有受到格外的什么教育,究竟是什么缘故,就使我成为了画家,并且19岁就崭露头角,拥有画名,甚至在国外举办画展?是啊,这样的成绩多少有些不同寻常,这也是我出家之后才愈益领悟到的,那就是我一定宿世有很深的书画的缘分。

我们回过头来说1994年,那是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或许因为书画的缘故,使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出了一种静力。

在1994年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如平时一样在我画室里面作画,然后,或许感觉有些累了,我便起身,很随意地看电视。眼睛盯着电视看的时候,我忽然间感觉到自己打破了身心,使我突然领悟到:生命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知识。

这次打破身心的体验震惊了我的心灵,同时,我想起了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事,那时期我收到了陈逸夫的书信,以及廖默香的预测函,这些事看似偶然,似乎又是某种征兆或者暗示。我就想肯定和宗教有关。

这些都令我升起很奇特的好奇心,就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想起曾经有人对我讲过广州光孝寺有一个老和尚,有神通,很厉害。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老和尚叫做本焕。1995年1月份,春节刚过,我第一次,怀着好奇的心情,就到了光孝寺。

进入光孝寺,我也不懂得寺里面有什么规矩,心里面就想着要怎么样才能亲近那个老和尚。光孝寺里面人特别多,我就在寺庙里面失魂落魄一样胡乱转悠,走到观音殿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到一个老和尚坐在门口一张椅子上,神态安详,慈悲,我心里想,这个老和尚一定就是那个有神通的和尚吧。

这位老和尚,专注地看了我一下,我感到他老人家的眼睛如此深邃,穿透了我的内心,似乎已经洞知我内心世界里面的苦闷和困惑。我几乎感到自己心脏的颤抖的声音。当他讲出这段时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嗵跪了下去。当时我心里面想,这位老和尚神通这么厉害,一定是我要找的人。这个老和尚要我起来,然后用手指着侧面一处房间,温和地对我说,“我不配做你的师父,你的师父是已经注定了的,就在那个房间里面,你去吧,他在等着你呢。”

我心里面忐忑不安地过去,看到已经有很多人等在外面,才知道老和尚还在方丈室里面休息。我就找了一张椅子坐下,也跟大家一样等老和尚。我一坐在椅子上,也许是下意识的吧,闭上了眼睛,没有想到,眼睛才闭上不久,我的身心再次发生了变化。我很奇怪,心想这个老和尚在试我呢,当时就觉得肯定和他有缘。

后来侍者要大家进去,这才第一次见到了本焕老和尚。所有人都很顺利,等到了我,老和尚就很奇怪,给我做了很多怪动作,很出人意外,我也很奇怪。甚至他突然要离开座位,侍者将他追回来,这才帮我取了法名。

等我离开方丈室,出来的时候,那个老和尚就在门口等我呢,我快步跑过去。老人家对我说,你拜了他,你和他的缘分就接上来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修行了,这样吧,你跟我去兰州住上三年,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位老人家就是扶风寺的方丈慧莲法师,当时91岁了。但在当时,我对这些都是懵懂无知,没有领会慧莲老和尚的用意,就拒绝了,这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的遗憾吧。

等到了3月某日,也就是农历2月19,我第二次来光孝寺,受了五戒。这个时候,我还是迷迷糊糊的,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受戒,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佛菩萨的指引吧。然后连夜去了衡山。没有想到,在衡山第五天的时候,宝禅大和尚专门打电话,交待寺里面要对我格外照顾,我心想或许因为我是画家的缘故吧,尽管如此,但还是觉得有点奇怪。在衡山我住了10天,还是决定离开。然后去了岳阳。

在岳阳,我住在一个道观里面,这个道观的道长有神通,当地人传说,这个道观里面还有好几个高人,也都是有有神通。我来到这个道观,受到格外的关照,看到老太太慌手慌脚帮我收拾房间,恭恭敬敬的样子,心里面感觉有些好笑,也或许又有几分得意。我感到他们甚至把我当作佛一样供着。

在这个道观里,有一个老人讲,我是一个有来历的人,有根基的人,甚至说我的师父一直跟着我,并且描述出我的师父长什么样,胖瘦,性情,在他描述的过程中,我忽然升起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到恩师。在岳阳见到袁一鹏,预测大师,他见了我非常好奇,接待我的时候,给我讲我修行的缘分非常深。有非常深的僧缘。

1995年5月份,我第二次上衡山。在这里遇到一个天津的如法发师,有点神通,描述了我的师父,只是没有敢点破。我就肯定我未来的恩师一定是本焕老和尚。宝禅大和尚一定要在里面住两年,但是我没有领悟到。

这些奇遇,让我冥冥中感到与本焕有关。

等到1996年年初,第一次来到峨眉山,方丈宽明大和尚交待知客师要我一定留下来。永寿法师,当时是报国寺当家,安排我去藏经楼,读经画画,陪着惟清和尚。惟清大和尚也差不多80岁了.在报国寺住了42天,一天早上,忽然想见方丈大和尚。

我当时心想,自己来到这么久,都是方丈的安排,并且这么细致,就想问问究竟有什么因缘。宽明大和尚很高兴,朝门外看了看,将我拉进房间,并将门销上。问我为什么还不出家。我说我已经有师父了,但是要过两年才可以出家。宽明说,“你师父是不是曾经给你做过很多的怪动作啊?”我没有想到宽明大和尚会知道这样的细节,心里面感到很惊讶,宽明大和尚接着说:“那时你师父给你的暗示,要你出家,你不能再拖了,你赶紧明天一早回去!”我说:“我好不容易才来峨眉山,我还要住两年呢。”宽明大和尚非常强烈的口气说,“你不能住了,你如果不赶回去,你师父随时有生命危险,你会终生后悔!”

我感到必须回去了,我一早打电话给一个朋友。成都的车上,想到师父,内心突然涌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好像游子渴望见到母亲,想要大哭出来,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回到广州才知道本焕老和尚住进了医院,因缘不成熟,就想去云门寺看看。没有想到,到了云门寺,文苑老和尚一听我说想要拜本老,就把我吼出去了。我当时很难理解。一个出家人对我说了一番话,“各人儿子各人带,各人子孙各人养。”

回去后,被马来西亚邀请去办画展。办完画展回来,老和尚还在医院。

1997年我就做了个计划,去了南京狮子岭,亲近圆霖大和尚,在这里住了两个月,曾经非常强烈的想出家的欲望,每次都延续半个月以上。圆霖和尚知道我的因缘,希望我拜他,但是我就认定老和尚。“你拜我一样的”,圆霖老和尚劝我,但我还是坚持。这个时候,我突然病了,差不多一个月,身子都是软绵绵的,医生也查不出什么原因。南京一帮有神通的居士,就对我说,你赶紧回去,你师父想你太急了,你师父一直在等你,你只要决定走,你明天就会好。你一回到广州,老和尚就在方丈室等你了。

我半信半疑,还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坐上了火车。那时候我身体弱极了,他们两个人托着我,托进卧铺。在火车上,一想到本老,禁不住放声大哭,火车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很惊讶得看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悲伤。回到广州,我迫切得来到光孝寺,老和尚一见我就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出家了。我说是的,我已经决定了。老和尚又问我父母是不是支持,我说我一到广州就到了这里,还没有来得及回家给父母讲呢。老和尚就说,你赶紧给你父母通电话。老和尚亲自打电话,他对我父亲说,你儿子要出家了,你同意不同意?没有想到我父亲当时几乎是想也不想就说同意,当然后来他们也后悔。

老和尚要我去报恩寺,对我说,到了那里都已经安排好了,你就安心出家。

我这样就来到湖北,在报恩寺出了家。

 

本焕老和尚最后的开示与4个心愿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暂时放下繁重的治丧任务,抽空一小时,接受媒体采访。他回忆本老最后的日子,以及本老留下的四个心愿,禁不住落泪,又忆起当年受本老苦劝出家的奇缘,感叹“想想十几年来真是跟做了一场梦一样”。

印顺大和尚着一身黑色的僧袍,表情悲伤而淡定,不待记者提问,他已开口说起本老最后的日子。“这几天,看着川流不息的信众,听着长长的佛号,一时心绪难平。”他用低低的声音说,“老和尚要走,谁也拦不住。”

2012年春节后本老六七次要“走”,圆寂前一周身体曾僵硬

老和尚不住在医院,一直住在寺里。自2012年春节过后,本焕老和尚身体一直有恙,印顺大和尚推掉所有出差事务,专心守在老和尚身边。 “春节后,老和尚有六七次都是要走的样子。”

印顺大和尚透露了本老病中的一些细节。他说,有六次他很清晰地告诉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侍者,说“我要走了”。老和尚圆寂前一周的一天,早上4点20分,老和尚问天亮了没有,照看他的护士说:“还没有。”他让护士把窗帘拉开,说房间太热,把空调关了,把扇子递给他。他自己轻轻地扇着,突然扇子掉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护士发现他不像是睡着了,过去一看,发现老和尚的身体已经很僵硬了,于是大叫了起来。

“我来的时候,老人家身体已经很僵硬,并且越来越凉。我试着把手伸到他的手里,但他的手僵硬了,我的手根本伸不进去。我就用两手握着他的手。慢慢地,寒气直往外冒。冻得我浑身打颤,身上也冷起来了。随后,我缓过神来,心里温暖了起来,本老又回来了。”印顺大和尚回忆得很谨慎,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老和尚醒来后连说了三句:“你太?嗦了,你太?嗦了,你太?嗦了。”

“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出家人这一点都看不开,还当什么和尚。这是老和尚经常教我的,可是这一次面对老人家,我做不到。”说罢,眼泪已经流下了印顺大和尚的脸颊。他说,站在老和尚身边,静静地看着他,你才真正知道他的伟大和佛法的无边。”

老和尚的“严厉”终生难忘

“当年我是为老和尚出家的,如果不是对老和尚有绝对的信心,我也不可能走上今天这条路。”采访中,印顺大和尚还追忆了他与老和尚结缘相处的故事。其中让他终生难忘的,是老和尚的“严厉”。

出家后的印顺大和尚在老和尚身边当侍者,照顾他的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每天早上3点钟老和尚起床时,印顺大和尚也要跟着起来。“给老和尚端水洗脸水稍微倒多了一点点,他就会很生气,就会骂我,说‘这么浪费,下辈子让你生到一个没水的地方去’。他老人家吃饭,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汤也是要喝完的。很多人都喜欢和老和尚吃饭,也怕和老和尚吃饭。”印顺大和尚说。

老和尚每天晚上休息以后,印顺大和尚都要整理总结他一天的生活,至晚上12点才睡觉,于是很难在3点钟时醒来。这时,老和尚就会拎着一个半米长的棍杖到他住的房间里,对着他“啪啪啪”抽完就走。起来伺候老和尚洗漱完之后,印顺大和尚就坐在他身边诵经,稍一犯困,老和尚看都不看一眼,拿棍杖“啪”的就打到印顺大和尚的脸上。“所以,在他老人家身边诵经,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心无旁骛。”印顺大和尚说。

刚出家那几年,印顺大和尚除了每天处理日常事务,还要完成老和尚布置的功课:每天早上300拜,晚上300拜,一天十遍《普贤行愿品》,一千遍《大悲咒》,每个月还要背一部经书!

“刚开始的时候,我说《普贤行愿品》可以12分钟诵一遍,老和尚说他10分钟可以诵一遍,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10分钟能诵一遍了,老和尚则说他可以8分钟,等到我可以8分钟诵一遍了,老和尚又说他可以7分钟。

我从8分钟到7分钟诵一遍,一共诵了三年,就为了快这一分钟。”印顺大和尚说,第一年是背“净土五经”、“禅宗七经”,都很短,背起来很容易。第二年正月初八,师父拿给他一本10万7千个字的经书《法华经》让他背,印顺大和尚说这本书太厚,背不了。老和尚就问他,“你是不是答应我每个月背一部经书啊?”印顺大和尚说,“是的,答应了,但是这部经字太多了,太长了。”老和尚于是说,“你把僧衣脱了,回家算了,不要穿这个衣服来骗人骗己!”

诵完经之后,印顺大和尚接着要再去拜一个小时佛。如果早上300拜没拜够,上殿回来,老和尚一定会问他:“今天上殿怎么样呢?”

“很好。”

“拜佛情况怎么样呢?”

“很好。”

“300拜都完成了吗?”

“完成了。”

“真的吗?”

“真的。”

“没有骗人吧?”

“没有。”

但老和尚此时就会笑眯眯地递给印顺大和尚一根香,说跪香去吧,因为你并没有完成,骗了他。

印顺大和尚说,自己刚出家那会,老和尚总交代一些你没有任何可能完成的事,他只告诉你“你去做吧”。当你想尽一切办法、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完成了,兴高采烈地告诉他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把这事忘干净了。每天你做事,老和尚永远说你是不对的,总是错的。他把你所有的信心、所有的自尊都给击得粉碎!

“当时真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连痛苦、绝望的念头都生不起来。后来我才理解,这是师父治我们凡夫‘我执我慢’习气的一种训练——他把你以前头脑中建立的东西击得粉碎,然后把你真正的信心、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自信,从内心深处训练出来。”

印顺大和尚说,“有一天老和尚骂我的时候,我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老和尚就问‘我骂你,你那么高兴做什么?’我说‘师父,你骂我是为我好,还是为我坏啊?’他说‘我当然是为你好。’我说‘是啊,你为我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他说‘这下麻烦了,以后挂个老虎在你面前都没用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骂过我。”

重病期间,老和尚留下四个心愿

本焕长老一生弘法布教,建寺安僧,筹集资金数亿元,兴修寺庙十几座。

临走,老和尚念念不忘的还是建寺庙。重病期间,老和尚召集开了一次会,当着大家的面说:“我要走了,对所有的事情做一个交接,现在我手上还剩下6000多万元,1000万给大洪山,1000万给新洲报恩寺,300万给大乘寺扫尾工程,其余剩下的钱用来修深圳的万福寺。”

老和尚又说:“这些钱修这4座寺庙远远不够,你们大家要帮助印顺完成我这4个心愿。你们帮助印顺,就是帮助我。”

临终前,老和尚交待要荼毗(即火葬),悼词也亲自改过了。“不要念过多的溢美之词,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叫我一个修行人。”印顺大和尚说,尊重老和尚的遗愿,悼词做了4处修改。印顺大和尚说,老和尚对信众最后的开示是: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就好。(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本焕长老的禅思语录

◎ 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上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 有的人说佛教是迷信。这话是错误的。曾经有个居士讲,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智信,智慧的智。还有中山先生讲:‘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就是说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不足。为什么呢?因为佛学是很深广,很普遍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应用,佛学是万用的。

◎ 佛学不分高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发心出家,只要能用心办道,任何人都有开悟、解脱的可能。所以不要认为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错误的。没有哪个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

◎ 成佛要福德具足,智慧具足,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德在众生之中。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都不能成佛。所以我们要结众生缘,结众生缘做什么?培福。

◎ 对诚心向佛的人来讲,金钱只是世俗的身外物,而佛缘是无穷无尽的。

◎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不要责怪别人,要常生惭愧心,不生烦恼。

◎ 要知道,一切众生的身相都是业缘所生,男身是业缘生的,女身也是业缘生的,猪身、狗身、虫身等,都是由业缘生的。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轻慢。

◎ 从无量劫以来,我们一直在造业,一直在打妄想。现在要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

◎ 佛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我们学佛是要增福开慧,所以我祝愿大家培福报,长智慧,早日成佛。

◎ 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希望大家为了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好好发心,好好修,多修多得,少修少修,不修就没得。

◎ 父母恩德难报,但一定要报!一个人,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这对儿女是一个好的教育,儿女就会越孝敬父母。

◎ 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不动摇,祈求更深入于成佛之道。

◎ 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潜心入禅,依佛心为心,怎能发慈悲心?不苦修行,磨炼自己,难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不发菩提心,又怎能发愿渡人?

◎ 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不行则不能到家,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修行所依的路。所谓‘经者,径也’。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

 

本焕长老行愿无尽

临近清明时节,本焕长老静静地走了。

坊间传说,本老曾言:“我不走,谁也推不走;我要走,谁也拦不住。”幻生幻灭了无牵,从中感受着长老对生命无常勘察的体悟,也演绎着禅者生死一如行云流水般的洒脱。这让笔者想起2009年圆寂的台湾圣严长老临终遗言:“我的身后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常言道:人生不满百。本老百岁有六,接近了茶寿。于我们老家来讲,如此福寿全归,是谓“喜丧”。但从弘法寺网站上看到“鹏城空巷送生佛”的吊唁情景,尤其是荼毗时那淡淡的云烟从山间袅袅升起,眼中依然有泪光闪现,心里的不舍骤然涌起……

世纪回眸,百年沧桑。近代以来,风云激荡,佛教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在维新变法的变革中,在庙产兴学的挤压中,在战火纷飞的恐惧中,在新社会制度的洗礼中,承受着浓缩了自传入中土以来最为密集、最为强烈的震撼,本老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历史时段的见证人。可以说,他是我们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一个历史缩影,也是感悟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信仰符号。

律风清凉 规矩犹在

1930年农历四月初八,本焕于武昌宝通寺持松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时,曾得到慈悲的开示:“你多走些名山古刹,多参拜高僧大德,特别要注意持戒修行。”后他受虚云大师命,继席广东韶关南华寺,随即开期传戒。本老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不忘恩师教诲。2006年因缘成熟,本老再开百岁寿戒,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戒子,在这里经受了一次人生转折的洗礼。

本老经常教导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可以成就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人可以成佛,也可以下地狱。一切唯心造,就看自己怎么去把握了。”他认为,所谓续僧伽命脉,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所以他以身作则,引导大众修行,坚持早晚课诵,冬参夏学,结夏安居。为了继承百丈清规,光大禅门,长老不顾百岁高龄,每天出入禅堂,将自己70多年前在江苏扬州高?寺学习得来的禅堂规矩,一丝不苟地传给弟子们。同时,本老口传亲授,指点弟子在借鉴历代祖师所制定的丛林仪规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弘法环境,组织、整理出版了一套《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并用现代的传播手段组织拍摄制作成教学片。

本老还秉承虚云长老兴建道场、住持三宝的遗风。他身体力行,悲愿无尽,先后筹集资金,建成14座寺院。他保持寺院住持选贤任能的古制,使丛林住持能者当之,德者居之。挽法运未颓而广修梵刹,虑道风式微而严净毗尼。

上报四恩 下济三途

本老修行80余载,尤其强调,佛门弟子要“上报四恩重,下济三途苦”。首先要报父母恩。本老常说:“父母恩德难报,但一定要报!一个人,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这对儿女是一个好的教育。”早年法师燃臂孝母的事迹至今感动世人。

自别母出家后,法师一直挂念着年迈的母亲。在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即赶回湖北故乡,到新洲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坚持每天早斋后步行7.5公里,回老家照料母亲,晚上又返回报恩寺。如是历时5个月伺候老母,端茶送水,喂药敬食,殷殷相护,细致入微。

报国土恩。在弘宗演教的同时,本老也致力于社会的扶贫救灾、解难济危和兴医办教、修路架桥等慈善公益事业。特别是每当大灾降临,众生受厄,长老总是挺身而出,主持大法会,捐献真爱心,息灾祈福,扶危济困,为国分忧。近年来,他率领弘法寺为扶贫救灾、修桥铺路、兴医办教等共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受到社会的肯定,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报佛恩。既为佛子,当行佛事。1937年2月,本老曾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从保定起香,三步一拜。读经典中有“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高积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难行苦行”之句,遂发愿刺血写经,历时多年,寒暑不辍。血书《楞严经》、《地藏经》,以及《金刚经》、《普贤行愿品》、《文殊师利法王子经》等共19卷、20余万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报众生恩。本老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他在待人接物上不分地位,也无论富贵贫贱,都一律平等对待,每天登门拜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是佛诞日、节假日的人数更多,每年的初一到十五,信众达到10万人之多。

本老常说,出家并不是为了求清静,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要“下济三途苦”。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本老最为拿手的是用扇子敲着信众的头加持:“发心、发心、发大心!发财、发财、发大财!”慈悲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弘法寺目前已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全新弘法模式。

南国弘法 典型再塑

只要知道深圳弘法寺的人,就一定知道这里有一位百岁高僧。本老于此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让这里的百姓恒处智慧音里,吉祥云中。

弘法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近年来,弘法寺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构筑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以“人文佛教”为抓手,全面践行着“人间佛教”。这一切是与本老的付出分不开的。

仙湖植物园空灵而清静,弘法寺依然回响着悠扬的佛号钟声。炉烟夜静香犹热,灯火春深夜欲沉。说不尽的本老,也许多年之后,钟磬余响,会叙尽沧桑……

至诚祈愿本老:虚空有尽愿无尽,愿轮回转度世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温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