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发恶誓堕饿鬼

威仪庠序的阿难尊者,托着钵,行走在往舍卫城的路上。突然,路旁的树林中传来一阵凄厉的哀号声,只见腹大如山、咽细如针、全身焦烂且双眼全盲的饿鬼,正被鸱枭等恶鸟相继啄食,痛苦万分。阿难尊者心生不忍,于是驱除众鸟,让饿鬼暂得喘息。阿难尊者问饿鬼:“你过去生到底是造了什么恶业,现在要受此苦报?”饿鬼说:“如来的智慧如日朗照,能彻见一切众生业果因缘,您当可前去请示。”说完,饿鬼即作礼黯然离去。

阿难尊者回到精舍,旋即向佛陀述说路上所见之事:“此饿鬼过去究竟造了何种恶业,今生遭此恶报?”阿难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佛陀慈悲为阿难尊者及在座比丘宣说法音,令大众精勤修习,守护身口意三业,超越生死苦海。

迦叶佛时,一日佛陀于鹿野苑为弟子说法。当时众中有一长者夫人,身怀六甲,见迦叶佛端严相好,心怀信敬,法喜充满。夫人怀胎十月,生下一女,秀外慧中,深获人们敬重。长者女年纪稍长,便自己前往佛陀住处听闻法要。对佛法心生向往的她,回家禀明父母:“女儿志在出家,闻法修行,恳请双亲慈悲应允。”长者夫妇知道女儿意愿坚定,无法改变,只好成就其出家的心愿,并为其建造一座寺院,迎请众比丘尼来寺共住。

一日,此比丘尼举止不慎,稍有违犯戒律,因而遭到众比丘尼驱出寺院。

此比丘尼心生惭愧,不敢归家,只得寄住在其他地方。落得如此下场,此比丘尼不由得心生?恚,自言自语道:“离开此处,我自有地方可安身。看看这些比丘尼,却又是何等模样?住的是我父母所建造的寺院,如今却将我驱出,私自占用。”此比丘尼愈想愈气愤,便向其他长者、居士,数落众比丘尼的种种不是,妄加诽谤,并发恶誓:“这些比丘尼有如饿鬼一般,一切不能自足,只能仰赖信众的供养。希望我来世,再也不要见到这类人。”因为这个恶誓,此比丘尼命终之后,堕于饿鬼道,且双目全盲,受尽无量痛苦。当时的这位比丘尼即是阿难今日所见的饿鬼,由于过去所造的恶业,所以感得这种苦报。

众比丘听闻开示后,各各心生敬信,有得证四果,更有发无上菩提心者,众人皆欢喜依教奉行。

儒家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区区一句话,能带来无量利益,亦能招来无量祸害。因此,说话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不仅影响今生的人际,更深深地决定未来生生世世的苦乐。

如何把话“说好”?不恶口、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这是佛陀慈悲教示众生口不造恶业的智慧,也是一门最佳的说话艺术。倘能把握此说话的原则,则所说之语,如莲吐香,能令听者欢喜、信受。口业清净,便能自利利人。

 

必不可少的8种朋友

一、成就你的朋友

他们会不断激励你,让你看到自己的优点。

这类朋友也可称之为导师型。他们不一定是你的师长,但他们一定会在某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能经常在事业、家庭、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给你提供许多建议。人生中拥有这种朋友会成为你最大的心理支柱,也常常会成为能够“左右”你的“偶像”。

二、支持你的朋友

一直维护你,并在别人面前称赞你。

这类朋友可谓是“你帮我,我帮你”,相互打气,使得彼此成为对方成长的垫脚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是最珍贵的。当你遇到挫折时,这类朋友往往可以帮你分担一部分的心理压力,他们的信任也恰恰是你的“强心剂”。

三、志同道合的朋友

和你兴趣相近,也是你最有可能与之相处的人。

与他们在一起,会让你有心灵感应,俗称“默契”。你会因为想的事、说的话都与他们相近,经常有被触摸心灵的感觉。和他们交往会帮助你不断地进行自我认同,你的兴趣、人生目标或是喜好,都可以与他们分享。这种稳固的感受“共享”会让你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有他们,你更容易实现理想,并可以快乐地成长。

四、牵线搭桥的朋友

认识你之后,很快把你介绍给志同道合者认识。

这类朋友是“帮助型”的朋友。在你得意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可能并不多见;在你失意的时候,他们却会及时地出现在你面前。

他们始终愿意给予你最现实的支持,让你看到希望和机会,帮助你不断地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五、给你打气的朋友

好玩、能让你放松的朋友。

有些朋友,当我们有了心事,有了苦恼时,第一个想要倾诉的对象就是他们。这样的朋友会是很好的倾听者,让你放松,在他们面前,你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总能让你发泄出自己的“郁闷”,让你重获平衡的心态。

六、开阔眼界的朋友

能让你接触新观点、新机会。

这类朋友对于人生也是必不可少。他们可谓是你的“大百科全书”。这类朋友的知识广、视野宽、人际脉络多,会帮助你获得许多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你成为站得高、看得远的人。

七、给你引路的朋友

善于帮你理清思路,需要指导和建议时去找他们。

这类朋友是“指路灯”。每个人都有困难和需要,一旦靠自己力量难以化解时,这类朋友总能最及时、最认真地考虑你的问题,给你最适当的建议。在你面对选择而焦虑、困惑时,不妨找他们聊一聊,或许能帮助你更好的理顺情绪,了解自己,明确方向。

八、陪伴你的朋友

有了消息,不论是好是坏,总是第一个告诉他们。他们一直和你在一起。

这种朋友的心胸像大海、高山一样宽广,不管何时找他们,他们都会热情相待,并且始终如一地支持你。他们是能让你感到满足和平静的朋友,有时并不需要他们太多的语言,只是默默地陪着你,就能抚平你的心情。

 

闭关的意义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确实需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数十年。但并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天台宗祖师们编撰的忏法、仪轨,都是集合六、七人或数十人共同结坛而修的。在佛世时的结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个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

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维那师举香赞,接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大悲咒》三遍,《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唱观音赞“菩萨号圆通”,关主(闭关的人)行十方礼,感谢大众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萨加持。接着,唱“观音菩萨妙难酬”八句偈,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人拿一枝香,送“关主”到关房前。在关房前预设香桌,方丈和尚、关主拈香,接着敲引磬三阵,方丈说法,说明闭关的重要意义,劝关主能珍惜这殊胜的因缘,在关中努力修行。说法后,和尚说“请”,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

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由客堂挂“启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大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到关房前,悦众敲引磬三阵,方丈和尚说法,说毕,和尚用“如意”一击关锁,喊“开”,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关主必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放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

闭关念佛超度冤亲债主

宇宙之间一切万象从哪里来的?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多,我们都听得耳熟,但是境界现前都忘得干干净净。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没有一样不善;我们心恶,就没有一样不恶,真的是境随心转。我们要改变外面环境,改变心就真正能做到,把我们不善的心换过来,问题就解决了。

什么样的心最善?阿弥陀佛的心最善。阿弥陀佛心里面所包含的是四十八愿,是五劫修行。所以我们真心诚心诚意念这一句佛号,念一声佛号,这一声佛号里头就具足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应付大劫难,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妙绝了,无与伦比。

问题是你真的相信,真的忏悔,真的改过,这一句佛号念得就有效果。如果不知道回头、不知道忏悔,还自以为是,这个佛号你念再多,都不相应,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制心一念,无量功德,关键在制心。你能不能把那个妄心制伏住?心里妄想很多,把妄想统统制伏住,就是降伏住,《金刚经》上「降伏其心」。章嘉大师教我们放下这个妄念的心,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叫制心一念。我们这个经本子上讲「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杂念全没有了。这样念佛,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效果不可思议。而且弥陀跟十方一切如来慈悲到极处,真正想回头,加持的力量立刻就到,效果非常显著。

我们最近有个同学在澳洲做了个实验,身体不好,虔诚的佛弟子,专修净业的。他得了一个哮喘,很久了,很多年了,怎么治也治不好。他闭方便关一个月,念佛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这个哮喘是怎么来的?他一个冤亲债主在他身上,叫他受这个罪,他发现了。发现了,求阿弥陀佛加持,让这个冤亲债主觉悟,不要再找麻烦,跟他一起修行,拜佛的时候一起拜,念佛的时候一起念,听经的时候一起听。

听了二十几天,他觉悟了,他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他真往生了,他病就好了。多少年来什么样的医药治不好,这就好了,走了。他还有一个病,他的脸色很难看,所以他讲自己叫酒糟脸。原来也是一个冤亲债主,过去得罪他,他来报复。他用同样的方法,求佛菩萨帮助化解,求佛菩萨接引他往生,这两个冤亲债主欢欢喜喜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他两种病,十几年来怎么治都治不好,这一个方便关,不到一个月,全好了,不需要医药。

所以我们今天晓得,我们身上有哪些不痛快、不舒服,有问题,肯定冤亲债主。我们没有发现,但是我们心里知道、心里明白,就应该要启请,就应该要劝导,我们大家和解。过去事情我错了,要承认,要忏悔,要改过自新,要发大誓愿,劝导冤亲债主,我们把过去的恩怨暂时放下,好好修行。我拜佛,你也拜佛;我念经,你也念经;我念佛,你也念佛,大家一起求生净土。

现在在这个时代,一般来讲鬼神比人好度,因为鬼神知道苦,人不知道,所以他容易接受。我们这些病是减轻了,好了,但是人家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这些冤亲债主,你看他一得这个缘分,他成就比我快,我不如他。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于是我们不但对人不敢轻慢,要以真诚恭敬心对待,对待这些小动物,乃至于蚊虫蚂蚁,都不可以轻慢。修什么?修真诚恭敬心,乃至于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对一切鬼神,只有一个真诚恭敬心,只有一个愿望,劝大家一起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好!这个心能够叫你不会受灾难,这个心能化解一切的怨结,过去今生跟一些众生结的一些怨结统统可以化解,佛菩萨帮得上忙。如果自己不知道回头、不知道改过,佛菩萨很慈悲,帮不上忙,那个问题才真叫严重,帮不上忙。我们要佛菩萨帮助我们,我们自己先帮助自己,一切条件具足,佛菩萨自然帮助。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中国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据此,一切有命,当听天由命。但是,中国人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契合于上面的第二种说法。

佛教核心理念是因缘说,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讲的就是:命运,其上下沉浮,取决于因与缘,取决于因与缘的好坏优劣。好因好缘,一结合,果就好就优,命运就浮就上。这也说明:命运不是固定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创造的。当新的因与缘被创造了,其命运的不可避免的改变也就发生。那么,旧的因与缘靠谁改变?新的因与缘靠谁创造?当然,答案是:内力——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力——他们的加持。

由此推之:我们与他们才是命运的创造者,才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自己本身。命运,不是我们与他们的主人,我们与他们更非命运的奴隶。命运,只垂青于不服命运的人。基于此,佛陀不赞同甚至反对算命。虽然,历朝历代不乏高僧名僧算命,但只是以之作为方便法门而已。

在佛陀遗教中,就提醒我们:占相吉凶,仰观星宿……皆所不应。在戒律本中,算命被认为是邪命之一种。

曾经,有太白山人,说自己识天识地、知天文知地理,还擅长算命。

有次,慧忠国师就问他:请问山人,你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呢?对此,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禅师又在土地上写了个“一”字,问之:这是什么字?

太白山人答:“一”字。慧忠禅师说: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

禅师又问:三七共多少?太白山人说:二十一。慧忠国师道:是十,为何非是二十一不可呢?

太白山人一时哑口无言,从此不敢自夸长于算命。当时,唐代宗在旁。代宗因此高兴地说: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因缘千变万化,造何因缘得何果。未来果永远是个不定数,当我们不断地在创造着新的因缘的时候。如果,一生命运早已定,那我们努力何用?我们为善何用?我们修证何用?我们的努力、为善、修证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为此,无需算命。算过去,已无意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算未来,未来的未来,也算不准,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身口意作为都不断地影响着未来的走向。好好把握此刻,好好做好当下,才最重要。实在要算,自己算算自己的命,自己最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将做什么。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别让傲慢和嗔恨障碍我们成就

傲慢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碍。因为傲慢心的真实作用就是不让你发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不让你看见他人的功德和优点。人都自以为是,在家里认为自己没有错,在单位也认为自己没有错。你认为自己没错,对方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烦恼、矛盾、冲突。尤其是大家相处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习惯、意乐都不一样,有点什么事情就闹情绪、起烦恼。这都是傲慢心在作怪。

人若是真想进步,首先要摧毁傲慢心。如果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怎么能学到这些优点和功德呢?如果你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怎么能改正这些缺点和错误呢?

其次是嗔恨心。毁坏功德有四种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嗔恨心。在相续中生起刹那的嗔恨心,就会毁坏一百个大劫中所积累的功德和善根。

有嗔恨心,会直接毁坏自己的相续,扰乱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带来很多不利。嗔恨心一旦生起,就会不由自主地造很多业,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得不到安宁,将来还要堕落地狱感受痛苦。以嗔恨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堕落地狱的因。

有人来伤害、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容易生起嗔恨心。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在帮你消业、还债。修忍辱是成就的阶梯,是成就的根本。没有人来伤害你,你怎么修忍辱?这是修忍辱的机会,也是磨炼自相续的一种机缘。作为修行人,就要在这样的对境当中磨炼、成熟,面对什么都不要太在乎,要学会容纳,学会圆融。

别想了,快去做吧

一位老教授来学校做演讲,礼堂座无虚席。老教授的一生真可说是辉煌夺目,专业造诣深厚,桃李满天下,对绘画、书法、文学也颇有研究。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里,他幽默风趣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人们听得激情澎湃。演讲快结束时,老教授请大家提问交流。

有个同学站了起来:“教授,您这么成功,是否可以传授我们一些经验?”

老教授笑了,慈祥地望着大家,说:“你们自己先想想看。”底下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一会儿,老教授轻轻地拍了下桌子,说:“别想了,快去做吧。我的演讲就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捧场。”

听众愕然,静默片刻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有个朋友,身兼多种职务,却一直将工作与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有什么诀窍?问及,他只笑笑,说:“不管什么时候,记住,坐下去,做,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浪费时间。如果你先喝杯咖啡,看看网页,再听听歌,时间早就飞过去了。”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常常抱怨时间太少的人,就是将它们浪费在了那些无谓的事上,或者,花在了思考太多对你其实毫无意义,甚至让你变得消沉的事上。每一天,如果当你坐下去便做,你会发现,你做任何事的效率其实是可以成倍提高的。

就是现在,什么都别想了,赶紧去做该做的事吧。

别有那么多的怨气

我们学佛后,要慢慢地调服自己的心,学会心平气和去体谅他人。

不管每天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情,都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别人,最主要的是理解别人的心,感受别人的心,尤其要赞叹、敬佩别人的善心。

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没有愿力,没有缘分,别人做了善事,我们就要去赞叹,去随喜,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知见批评别人,说别人,这样自己造业。别人的发心多大,你造的业就多大。

倘若别人真的发了菩提心,为一切众生去服务,你去批评别人,阻挡别人做善事,让他人行善的心退失,想想看,你造的这个恶业有多大?学会去体谅别人的不易和难处,这样慢慢的,我们自己的心会柔软起来,心里会充满对他人的慈悲和怜悯。

这样做对谁有好处?还是对自己有好处。

首先,自己积攒了功德。什么都没做,仅是真心赞叹、随喜就得到了功德,多么简单、容易。其次,这样你会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够理解、宽容,不去计较那么多,心量会越来越大。不去计较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事,你的心会很平稳,自己会很快乐。

不要有那么多的怨气,觉得不平,然后自己生闷气,和别人结恶缘,不要那么傲慢,总觉得自己很对,很有道理,这样子,自己每天都很苦恼,想修法修不了,想念咒语念不下去,因为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所以不能和善法感应,自己想修善法修不下去。

自己心里有没有怨气,自己最清楚,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当你每天对这个看不惯、对那个也看不惯,不是认为这个人有问题,就是认为那个人有问题,这就是你自己的心不平,怨气太重,嗔恨心太强,所以你一和别人说话就和别人结恶缘。

自己想修法,修不了;做善事也做不了,为什么?心中有嗔恨,和善不相应。

然后看到别人做善事,自己也不欢喜,会提出很多自己的知见,总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很对,去批评别人,其实这些知见没有用,这些知见都是源于自己的烦恼造成的。这个时候,知见越多,批评越多,自己内心的怨气越重,烦恼心越重,然后自己的生活也总出问题,因为内心的怨气重,必然感召外境的不顺利。

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应,你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是自己业力招感,业力也不必想的那么笼统、模糊,反观自己当下的心念就知道,你自己心里烦恼强烈,就是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善心太微薄,你和别人交流时,别人也会察觉,你总是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自负傲慢,自然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和厌恶,你自己的生活也总是不顺利。你对众生没有善心,对上师、佛菩萨也不会有清净的信心,有也是假的,是贪心,不是信心。

自己的心里有太多的怨恨时,上师、三宝想度你度不了,道友想帮你帮不上,因为你自己内心排斥、拒绝,对别人不相信,听不进去良师益友说的话,所以福慧资粮修不起来,就是偶尔做一点点善事,也仅仅是积累少量的一点福报,结果自己也总苦恼,这就是自己的因果,当下就感受到果报。

这个果报是什么?是当下自己的烦恼强烈,自己无法控制。

这个果报的延续是什么?是离善法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相应。然后会违犯了更多的戒律,越来越没有信心,慢慢的善心降低,慈悲心减少,嗔恨心增长,业障越来越重,自己在这个时候还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然后从这个地方离开,从善的地方的离开,和善友分开。

自己的怨气不消,心不会平;自己的傲慢心不去除,善法不会相应;自己的习气不改,真的没有办法。

 

别钻到钱眼里面去

现在这个世间人,绝大多数的人都钻在钱眼里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发财,求怎么赚钱。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

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头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钱愈多,贪心就愈重;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业也愈重,将来果报在三途。

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积财,为什么?因为有了钱,心天天念着钱,道心就没有了——心里面“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

 

别做佛教的油子

想学佛就明明白白地学,有智慧地学,不要盲目地学,这是浪费时间,断送自己的慧命,容易成为佛教的油子。什么叫佛教的油子?形式上都会,表面上都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明白,什么都没有做到。这种人用佛法、正法也调伏不了,这叫佛教的油子。虽然接触的多,学的多,但是法没有融入相续,修行没有融入生活。相续没有改变,生活没有改变,法和相续是两条道路,修行和生活是两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佛教的油子。不怕不学佛,怕的是成为佛教的油子。

在藏地汉地都是,很多人都成为佛教的油子了。自己在邪道上,在邪见当中,但是还觉得自己很有正见。这是最可怕的。你现在不学佛,我不担心。若是有善根,有一天肯定会学的。你现在不明白,我也不着急,有一天你肯定会明白的。你现在没有什么成就,我心里也不着急,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就的。但是对佛法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人,很难调伏。

最终误入歧途,以盲引盲,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佛教的油子。

我们现在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不着急,慢慢来,不懈怠就行。修行成就有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就,一下子就可以圆满的。断烦恼、改习气有过程,可以慢慢来。你尽量将法融入到相续当中,将修行融入到生活当中,以法改变自己的相续,以修行改变自己的生活,在生活当中按佛的要求去做,以觉悟、开放的心态为人处事,才能圆满,才能快乐,才有幸福。

我们很有福报!这一生当中,能够修持佛法、正法,有这样的机缘去启发内心的智慧,唤醒自己的觉性。真正要断烦恼,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心里要有智慧,这才是抽薪止沸。不然你只在表面上去解决,这都是扬汤止沸,不是从根上解决。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佛教主要讲的是智慧。我们修持佛法,就是修内在的智慧,内在的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