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病得走不动路,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没事,这是业障,好好忏悔,好好消业,慢慢就好了。勇敢一点,这算什么呀?得人身是福报,我们人间的苦,再大也不算苦。如果你托生为畜生了,堕落饿鬼道了,堕落地狱了,感受恶趣的痛苦怎么办啊?
在人间成熟一些这样的果报,那是好事。
若是在恶趣里成熟了,那就更严重了。最起码人不会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还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还能学修佛法,能转为道用的话,就更好了。
问:我病得走不动路,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没事,这是业障,好好忏悔,好好消业,慢慢就好了。勇敢一点,这算什么呀?得人身是福报,我们人间的苦,再大也不算苦。如果你托生为畜生了,堕落饿鬼道了,堕落地狱了,感受恶趣的痛苦怎么办啊?
在人间成熟一些这样的果报,那是好事。
若是在恶趣里成熟了,那就更严重了。最起码人不会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还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还能学修佛法,能转为道用的话,就更好了。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
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
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里满是矛盾冲突。结果越修越懒,越修越傻,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
什么叫越修越懒?很多人都念佛、诵经、打坐,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不动二不说,不接触人,不接触事,不爱活动,不爱劳动,都变成懒鬼了,而且习惯这样了。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了?家里家外都不像个样子,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傻乎乎的,谁看见都伤心,有些人还自鸣得意,“我这是苦行!”没有动功,也没有静功,什么功力都没有,心一直没有清净过,最后让自己的身体垮掉了。因为不明理,一有病就动摇了,开始怀疑佛法,最后彻底灰心退步。藏地有一句话,叫“一个人看见了,让一百个人伤心。”很多人都是因为看到这种情况而对佛法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不敢学佛,怕变成这样的人!
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不要这样,别把自己弄坏了!按世间来说,世间法没有做好;按佛法来说,佛法也没有修好。什么都没有做好,今生今世也没有真正快乐过,这么痛苦,还说是苦修。苦修不是这样的!
苦修,表面上看是苦,内心里是快乐的。那些苦行者,虽然没有物质的享受,但是他有精神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方面我也有一点点的感受。你们现在的条件,跟我们以前在喇荣的条件比起来,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住在土房里,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按物质条件来说,我们最差、最苦。冬天早上下课回来,手脚都会冻僵。晚上参加辩论回来,整个手都会冻得裂开,流出脓血,特别苦,但是内心的快乐是无比的。
在喇荣比较自由,想走可以走,谁也不会阻拦你。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走,一刹那也不愿意离开。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精神上的享受、内心的快乐是无比的,是无法形容的。我们的上师特别慈悲,特别慈爱我们,佛法是甘露,上师每天给我们讲经说法,让我们天天享受佛法的甘露。我们这些金刚道友们也特别团结,特别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上师曾经讲过,喇荣没有别的特点,这么多人都能团结和睦,这是喇荣的特点。我们随时都谈论佛法,享受佛法的精华。不仅仅是我,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
我在喇荣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位家乡的客人,他觉得我们的环境太恶劣了,条件太差了,希望我不要留在这里,还是回寺院去。那个时候我在心里笑他,可怜他。他只能看得到外在的这些物质条件,根本不知道我内心的感受。
我们一讲米勒日巴的故事,有的人就被吓跑了,觉得修行太难,太苦了。其实米勒日巴不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苦难,实际上他内心里不苦。但是他为什么要示现这些,给我们演这样的节目?这也是一种表法!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快乐,他才是真正的成就者。虽然他的物质条件极差,在表面上看苦,但是他有唱有跳,内心享受着喜悦与快乐。这才是苦修。
你看自己人不像个人,家不像个家,自己也痛苦,身边的这些众生也痛苦。这不叫苦行,根本谈不上修行,还能谈得上苦行吗?别做这个梦了!应该醒一醒,好好地表法,好好地修,该吃的时候吃,该穿的时候穿,该用的时候用,一切随缘,不要特意执着、追求这些。你特意地执着于追求苦行苦修,也是一种魔,也是一种障碍。你特意地执着追求富有,也是一种魔,也是一种障碍。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走中道,要走正道,要保持适度,不偏不倚,不能堕入两边。
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来了也不拒绝,没有也不追求,走了也不留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缘分到了,你特意不要,甚至去逃避,这也是一种障碍。缘分不到,你特意去追求,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一切万法当体本空,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因此,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世间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尔如是,原来如此,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
二、如来说空义,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众生有执著的病,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样样执著样样病,因病故有生死轮回,大圣佛陀慈悲众生,广说诸法空性之道,普令众生了知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是名空义。
知空当下去除对诸法之执著,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菩提自性则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光明自在,解脱自得。”
大般若经云:“佛、菩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缘、四圣谛、生死涅?、烦恼菩提、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为表诸义,施设诸名,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愚夫异生,于中妄执,菩萨方便善巧,教令远离,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名无实际,自性皆空故。”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一切万法当体本空,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因此,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世间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尔如是,原来如此,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
二、如来说空义,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众生有执著的病,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样样执著样样病,因病故有生死轮回,大圣佛陀慈悲众生,广说诸法空性之道,普令众生了知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是名空义。
知空当下去除对诸法之执著,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菩提自性则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光明自在,解脱自得。”
大般若经云:“佛、菩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缘、四圣谛、生死涅?、烦恼菩提、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为表诸义,施设诸名,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愚夫异生,于中妄执,菩萨方便善巧,教令远离,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名无实际,自性皆空故。”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济群法师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将心调整到位之后,再专注于佛号,就能在内心形成强大的正念。
这种正念一旦稳定,自然形成相续的作用。这不是要嘴巴不停地念,因为你还要吃饭,还要睡觉,怎么相续?所以相续的是正念,是心与佛号的相应。当然,在正念尚未形成之前,确实不容易做到净念相继。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二十世纪的现在,杀人利器发达的今日,来提倡修行净土,正合着“何处桃源好避秦”观念的人们,虽日厌世,谁说不宜?!况且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谁不好吃个便宜!
佛教是讲慈悲的,其目的,乃在救度一切众生。现在的世界是如此的危险,现代的人民是如此的困苦,正需要我们大展“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假使我们贪着“临命终时,佛及圣众,来迎接我”那种专求“西方”仗“他力”的便利包子吃,这未免对不起释迦老子的一番苦心!难怪维摩居士呵我们是焦芽败种——其实我们那里有资格被维摩居士呵为焦芽败种——不明白“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什么!
维摩居士是位创造净土的大菩萨,是位净佛国土摄化众生的实践者,故绝对不赞成我们“生西方仗他力”的那种自昧的心理,是要从吾人自性上揭扬唯心?土的旗帜——维摩的净土,是人间的净土!
这里我们且看维摩经佛国品中,佛为宝积长者说净佛国土的因果,这法不是维摩居士说的,但维摩居士室中六品,却以此为摄化众生的方针。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五。
苦恼的众生、薄地的凡夫,自私的人们,都是“望果行因”的为着个人的解脱;那里顾念到他人,“饶益诸众生”,更谈不到了。这就是不明白佛成佛的宗旨,菩萨取净土的悲愿;佛不是为享受而成佛,菩萨不是为个人的解脱取净土。为的谁?一切众生也。求生西方的人,为的是谁?化生罢-无众生可化。鸣呼!难怪社会上误嫌修西方?土者、说个个生西方,中国无人矣!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六度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四摄法是菩萨净土……方便是菩萨净土……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自守戒行,不识彼阙,是菩萨净土……十善是菩萨净土。——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五。
这是菩萨修行净土的因,现在我们的秽土,就是往昔少修其因,故感到如此“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的世界。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五
我认为这一段文,是给修西方净土的人一针清血针,果尔,这我太不仁了!不过我们现在也该抚胸自问:我们但求生西方,然我们对于生净土的资粮有没有准备?我们的心还直吗?我们的心还深吗?佛所制的戒,我们还持吗?厄难中的众生,我们取的是何种的态度?老实说,我们的一颗心还净吗?要是我们的一颗心还是污秽不堪,而心里拼命的想着“生西方仗佛方”,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佛虽然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但佛也不能够将我们这些污秽不堪的众生接引到最清净的世界中去。同时,我们虽然不能同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则西方人造罪求生何方”的那种说法,但我们至少也该审问一下,究竟我们的心里有没有净,是否就是凭我们这伙心来判定如来的净土?其实佛有净土,我们何曾能够见?这就是同合利弗一样的见解来认识佛的国土。何曾有舍利弗的见解?
智慧浅薄的舍利弗,以为佛说心净则佛国土净,就有疑惑“若菩萨心净,则佛国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三觉圆满的释迦尼佛,就知道舍利弗心中的妄念,于是为舍利弗说一比量。舍利弗!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这是谁的罪过呢?是日月耶?舍利弗答道,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汝既明此——就该知道,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比土净,而汝不见。世尊说得舍利弗没口开,世尊以为这话虽是说得舍利弗无言可道,但恐这话只能伏人之口不能伏人之心,故佛即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明白了这段经,也就知道了世尊国土净秽了。世尊的国土常净若此,而我们拼命不能见,这因缘在那儿?第一,就是我们的心没有净的缘故。我们要见如来净土,不是到“西方仗佛力”能够见的,是要我们修行自性净土的功行的心净,也就是从我们心地上实现如来的净土!
若以净土宗思想来观察维摩经,则一部经十四品当中几乎没有一品不是阐明净土的。若就修行净土资粮的方面说;则方便品,即是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弟子品、菩萨品,即是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菩萨行品、见阿?佛品,即是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若依修净土的因果方面说;则方便品,即是观察世间苦闻佛法面而发心也;弟子品菩萨品,即是直心的净土;室中六品,即是深心的净土;菩萨行品、见阿?佛品即是菩提心的净土。佛所说净土因果虽多,但能此三心为净土根本的行门,也就是正显出维摩居士是修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实践者,同时,也就是本经的宗趣的实现。本经的宗趣,即是以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为宗,以证入不思议解脱为趣。故本经的净土,不同于法藏的净土。故无西方可生,无他力可仗,全在吾人自心上实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旗帜。同时,也就是尊重各人自心中的净土的主权,促现人间的净土。
图案意义:帮助财运亨通,事业发展顺利
图案意义:灵敏、聪明、敏捷、战无不胜 ※适合军、警、保镖
有一天,佛陀行经一个村庄,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对他说话很不客气,甚至口出秽言。
佛陀站在那里仔细地、静静地听着,然后说: “谢谢你们来找我,不过我正赶路,下一村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赶过去。 不过,等明天回来之后我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到时候如果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告诉我,再一起过来好吗?” 那些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耳朵所听到的话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个人问佛陀:“难道你没有听见我们说的话吗?我们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却没有任何反应!”佛陀说:“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应,那你来得太晚了,你应该十年前就来的,如果是那时的我,就会有所反应。但是,这十年以来,我已经不再被别人的嘴巴所控制,我已经不再是别人嘴巴的奴隶 ,因为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据自己的意志与认知在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情绪在做反应。”
是的!如果有人对你生气,那是「他的」问题;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问题;如果他粗暴无礼,那仍是「他的」问题。 因为他要怎么说,怎么做,那是「他的」修养。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佛陀所说的:“我己经不再被别人的嘴巴所控制,我己经不再是别人嘴巴的奴隶,因为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据自己的意志与认知在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情绪在作反应。” 你自己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