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错,只怕不改过

佛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做已能悔。」意思是说,世间有两种健康的人:第一种是不做恶的人,能知道人生事物的道理,懂得如何待人处事、调和身心,所以不会去做坏事,这就是修行道上健康的人。

第二种是不小心犯错之后,要能及时反省、悔过;就像生病了,要赶快吃药、休息,好好调养身体,恢复了健康,还是可以称为健康的人。

改过迁善 信守承诺

这是佛教的一种宽大心量,但是,总不能时时犯错、造恶且不肯悔改,这就是不自爱。古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分善良的本性,能守好就不会犯错;万一本性没有守好,一旦犯错也要能及时 改过 ,就如静思语中的一句话:「人不怕错,只怕不 改过 。」

记得数年前,在屏东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曾经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不但在学校会跷课、逃学,在家对父母的教导也会反弹。在一个因缘下,五、六年级时换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很用心地教导他,将他从错误的歧途中引导回来。这孩子很快地就改正了,他知道「不怕犯错,只怕不改过」,所以愿意、也很彻底地改过了。

后来我去屏东时,这孩子来看我,还送我一条很鲜艳的黄色围巾,我就说:「谢谢你的心意,但是这颜色不适合我,你还是带回去孝敬妈妈。」

他说:「那我要赶快再织一条。」我说:「你的心意我先收起来,下次我来屏东时,你再送给我吧!」不久之后,我就接到他寄来的一条围巾,他虽然是男孩子,却也很细心,这次寄来的是一条灰色的围巾,还附上一封信,看到信就像看到这孩子一样,好可爱!

在信中,他写着:「本来老师过几天就要去花莲,我很想?老师将这条围巾呈献给师公。

不过,想想不行,一来天气越来越冷,能早一天送到师公手上,您就能早一日温暖了;另外,记得您曾经说过:『一言一重,千言无用;言重则慎重,慎重则用重』。我很想做个很有信用、能让人重用的人。所以还是赶快把这条围巾送给您,表达我的一片孝心。」

看了这封信,我就想起之前,他那么的调皮、顽固、叛逆,逃学、跷家,还曾自己跑到台北去流浪,现在竟然变得这么乖巧、懂事,在学校也力求上进。有一次学校举办作文比赛,全校前三名都在他们这班;小男孩荣获第二名,也得到奖金。

后来,他写信来告诉我:「我知道师公要在大林盖医院,负担很重、需要很多钱。我认真努力想争取奖金,要帮师公盖医院。虽然我才得到第二名,不过我已很尽力、很用心了。」他还向班上同学劝募,将获得的奖金全数捐出来,义助盖医院。

看!这孩子多么天真无邪,在环境中难免受到污染,纵使一时的迷失,还好及时被引导回来。老师谆谆善诱地用心照顾他、疼爱他、教导他,让他在两年内,完全脱胎换骨,回复原有的天真本性,以及清净的智慧与爱心。

我们因后天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熏染,一旦本性被蒙蔽,就容易脱轨、犯错。但是,不论年纪大小,如有因缘际会,而能悬崖勒马,回归自己的善良本性,如此也不失为一位好人,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守住自己的本分,尽本事。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学佛的人,真正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那个心就叫清净心。

我们今天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执着、就着相,心里面就动了,就起贪嗔痴慢,这是不清净。要从这些不清净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境界有顺有逆,逆境容易叫我们反省回头,顺境不容易!顺境,荣华富贵是愈迷愈深;逆境,往往人能够激发道心。所以修学佛法,先从苦难里面修,先从逆缘里面修,修成功了,再从顺境里面修。在顺境里面决定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嗔恚心,你能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又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功夫。

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天天接触外面境界,他自己决定不动心,决定不起念,永远保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无论什么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片清凉,无不自在,这是真正功夫!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无论是逆境、顺境,无不清凉自在,觉悟的人才办得到,迷惑的人不行!什么原因?迷惑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马上就被境界转;觉悟的人他在境界里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他能转境界。《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境界里面,要训练不动心,不为境转。我不被境界转,我就有能力转境界,有能力转境界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凡夫被境界转,佛与大菩萨转境界,所以他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他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就是这个道理。诸佛菩萨跟我们没有两样,所不相同的是:他在一切万象里面不动心,我们凡夫在万象里面起妄想执着。

《华严经》上讲的,这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用妄想执着来念佛,用妄想执着来学佛,这个很难成就。所以修学的要领在哪里?就是如何把妄想执着打掉,这是非常要紧的一桩大事情!要怎样才能把妄想执着舍掉?心里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把妄想执着舍掉。所谓觉心不动,真正做到不起念、不动心,心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与佛菩萨境界相应。你能长久保持,那你就是佛菩萨。你能一念保持就一念相应,念念保持就念念相应。

诸位要知道,觉心是不动,心动是不觉!心动了,马上要提起警觉,为什么?这个心一动就是造业。造作善业,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有三恶道的果报,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苦!所以心里面起了贪爱、起了嗔恚,起了贪嗔痴慢疑,起了分别执着,这个业障现前,马上就要觉悟,“我业障又现前了”。

你能够晓得你业障现前,这就是觉悟,觉悟之后要用方法来对治。净宗用这一句佛号来对治,心一动,妄念一起,马上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平息下去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消业障,比什么都有效!

这一句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念这一句佛号,我样样都要觉,样样都不迷。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里面,样样都要如如不动,都要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念佛法门,修清净心是第一,晓得这个原则,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要提醒自己不动心,唯有不动心才能成就。

自古以来,那些往生的大善知识,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一生抱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就成功了,不但五欲六尘他不沾染,无量法门他也不动心!

龙婆本庙虎头 龙婆三安师傅制作

【圣物名称】龙婆本庙虎头

【材料】庙土、香灰

【加持高僧】龙婆三安

【开光年期】2556年(2013年)

【功效】这款虎头是由龙婆本大师的衣钵传人、龙婆本庙现任住持龙婆三安大师督造并加持!在泰国,老虎象征着兴旺、勇气、信心和无畏,佩戴虎头可助官运、财运、权利、避邪、挡煞、平安!背后大师手写经文、符管、虎毛、宝石。

【心咒】无

【供奉】不需要

结缘请微信:qingfopai

龙婆三安

龙婆三安

龙婆三安

龙婆三安

龙婆三安

龙婆三安

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里?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他都会逼你靠一边站,你到底要站在我们这边还是要站在那边?有没有这个倾向?那我们偏两边都不站,所以“不关己,莫闲管”,赶快远离是非之地。

因为,来说是非者一定有目的,一来是要拉拢你,二来要诋毁别人。

只要有是非,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应该走出正路,和气待人,多多包容。

当你在团体中两边都不站而站中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而当一个人自己太偏颇、太过了,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久了以后,他也会觉得自己有错误,或者心理上会想去找人谈一谈。

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错了,有人就会批评过度,有人就会一味袒护,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怎么说?这个袒护主管的是真正爱主管,还是感情用事?你愈袒护他,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在哪里,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到最后可能会害了他。

所以袒护主管的这一边,久了以后也会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地袒护。往往你这么一说,因为他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他可能又会回来说:“对!对!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他也没。”

然后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跟他讲:“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

”所以该劝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两次主管不听,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

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你要看人家是否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的,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那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假如你骂得太过了,其实他内心也觉得怪怪的。

当我们没有言语上的争执,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有修养,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所以确实在团体中,只要我们不搞是非,能够尽心尽力地做事,不去做情绪之争,往往都可以在团体中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莫闲管”意思是说不要参与是是非非,但是假如是对公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而且在参与中,我们的希望是把一件事情办好,所以在这个当下,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才放马后炮,那就不是很恰当了。所以在开会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发现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也要指出来。

但是在这里指出来,绝对不是对这个人、这个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决定好了,走出这个会议室的门,我们还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

所以假如你心里怪怪的,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本来没事,事情却愈来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份真诚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

不如法修行

有些人接受过灌顶,会念几种咒语,就认为自己在修密法、修本尊了。连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都没有,哪有这么容易就修密法了呢?修密法要有五种圆满的见解与境界,一切都观为清净、观为圆满是密宗的基础。

    你对世间的贪恋都没有断掉,自私自利都没有放下,我执、法执都没有断掉,怎么能成就本尊呢?你修的不是本尊,是魔!没有基础,相续没有成熟,仅仅接受个灌顶,经常念这些咒语,容易变成魔,而且这个魔比一般的鬼神厉害。一般的鬼神是恶道的众生,即使伤害众生,也是小范围的伤害。但是魔念过很多咒语,有一定的力量,他伤害的是一群群的众生,他伤害的是正法,他会破坏道场、破坏共修。

    我为什么经常强调大家要一心念诵金刚七句祈祷文?因为金刚七句祈祷文句句是金刚,能摧毁一切违缘障碍,可以阻止魔的骚扰,铲除魔制造的障碍。

    魔来破坏的时候,不会显现他自己的身份,而是专门找那些散乱、没有定力、信心不足的人,进入他的相续,借你他的身份来做坏事,破坏道场,破坏法脉,破坏共修。

    若是有定力、有信心,魔就无法进入。

    无论是修净土宗、修禅宗、还是修密宗,都要基础开始,一步一步地学,一步一步地修,这样才如法,才能成就。若是没有基础,相续不成熟,盲修瞎炼,很危险啊!将来会在三恶道里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出脱无期。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

    要在戒定慧的基础上念佛,要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参禅。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的摄持,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在这个基础上念咒语、修本尊,才是如法的。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打基础、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加行修好了,出离心就生起来了;加行修好了,菩提心就生起来了;加行修好了,空性智慧就生起来了。出离心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菩提心是放下自私自利,空性智慧是破除我执、法执。在这个基础上念佛、参禅、念咒、修本尊,一定能成就。

不舍,你得不到

“舍得”这个名词是佛经上的,所谓舍,是从心上舍,不是从事上舍。不是说这些事我们都不去做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心里头决定不要牵挂这些东西。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也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有事相随缘,你就得大自在,你可以受用、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娱乐,你决定不会生烦恼,为什么?知道所有现象是虚妄不真。

    像释迦牟尼佛,他把一切舍弃掉,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就是告诉我们,像他这个样子,这一生当中才能够真正得到最殊胜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舍得”。

    你能够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都舍掉,你就超越六道了。你把世间的一切舍得干干净净,心里头一丝一毫都没有,你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太殊胜了,真的是无与伦比,没得比。你舍才能得,你不舍你得不到!

泰国活财神 龙婆坤 铜自身牌

【圣物名称】泰国活财神 龙婆坤 铜自身牌

【材料】圣铜

【加持高僧】 龙婆坤

【开光年期】2537年(1994年)

【功效】招正财,招偏财,助事业运,避险,助人缘,保健康非常有效

【心咒】无

【供奉】不需要

喜欢的朋友请微信:qingfopai

龙婆坤自身牌

龙婆坤

 

在泰国佛教历史中,传奇高僧屡代皆有,而如今在世的只剩下龙婆坤(又称扑头和尚、龙婆官)大师。在泰国无数善信奔波于龙婆坤大师寺前只求大师给予祈福或扑头,就连泰国国王面见大师都会虔诚跪下让大师为其祈福。时至2013年,龙婆坤大师因年事已高多次入院治疗,能亲自见到这位泰国传奇高僧的人已不多,年过90的龙婆坤大师拥有非凡的法力,其督造加持的任何佛牌都内藏神秘力量,等同天神赐予的祝福。

传说圆寂后可成仙佛的龙婆坤大师,生于1923年。大师母亲在怀孕前,曾梦到有位天神,慢慢飞到她身边,与她说:“你们夫妻多世以来广行善事,今天特意来送上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将来的佛门至宝,可广传佛法”说完取出一粒水晶送给龙婆坤大师母亲。母亲梦后不久便怀身孕,经十月怀胎便诞下现今的佛宝龙婆坤。幼习佛学20岁出家。大师自小在家乡班丽(泰语)的一间佛寺上学,僧人除教常规学校里的知识外,还会教他学习巴利文。
大师20岁时,便出家为僧,一直至今。出家后,龙婆坤曾到寮国、金边等地修习佛法,修习完毕后,便返回家乡屈班丽佛寺修行高深的大师,拥有强大法力。现今他虽然依然在世,已有不少泰国人相信并传诵?,他仙逝后,就会成仙成佛。姑勿论传闻的可信性有多高,但是每天有不少泰国人,从四方八面来到高僧所在的屈班丽佛寺,等上一天时间,只希望能够让高僧「扑」一下头,得以改运。如果有幸能够得他「吐一啖口水」,那就更加了不得。事实上,要得到龙婆坤大师亲自接见,非得褔缘深厚的人不可,纵能与他见面,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他的加持。在众多跪拜的善信中,大师会每半小时手持一支木棒,走在善信前扑头。可是就有些人,无论怎样走近大师身边,都湮没在人堆里,无福承受大师的手中棒。如能够获得高僧叫入其静室亲自“吐口水”祝运,更加是善信梦寐以求之事。

 

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

某个清晨,当佛陀正与弟子齐聚一堂时,一名男子前来请益∶「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存在。」

午饭后,来了另一个人,他想知道∶「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不存在。」

黄昏时,第三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你应该自己决定答案。

当此人离去,一名弟子愤愤不平地说道∶「多荒谬啊!上人,您怎能用不同的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呢?」

「因为人皆不同,每个人走他自己的路抵达神国。第一个人对我有信心。第二个人想要证明我是错的。第三个人只相信他能选择的事物。」

 

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为不朽之作。

唐代有位梵天和尚,他写的白话诗,道尽世间众生相,可谓入木三分,发人深思。如《吾富有钱时》写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做生意)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面色难看)。人有七贪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看人,且看来时道。

这首五言古诗,读来使人心酸。若你富贵有钱,妻子儿女大献殷勤,见你脱衣裳,他们立刻把你脱下的袍袄叠好;若你外出经商,他们又会不厌其远,一直把你送到路上;若你把钱拿回家里来,更是个个满面笑容,像白鸽似的绕着你团团打转,又像鹦鹉似的滔滔逢迎。

一旦你穷困了,情况就大不一样,连自己家里的亲人,睑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了。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千古人情,如出一辙。世态炎凉,惆怅莫名。

梵天禅师写出这首诗来,使人明白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就是自己的亲人,也跳不出这个圈子。习禅的人要有“定力”,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才是真实的人生。

 

不为明日而忧

刚才来了位信徒。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到我,就要我帮她提升小孩的学习成绩。她的那种急迫、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我马上感受到——什么是天下父母心啊。

我不专业地建议她:多鼓励小孩努力、培养他兴趣、坚定他信心;多给他创造条件与环境;多给他介绍正面的典型事例,给予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他让他多拜拜文殊菩萨,从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

事后,我在想,古人不是这么说的吗!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这也让我想到——今日自有今日事,不为明日枉忧愁。是啊,明天自有明天的太阳,明天的月亮,明天的山,明天的河,明天的希望,明天的梦,以及明天的生命与生活。

我们平时,都在赞叹犹太人的聪慧与能力。犹太人对“一日”的定位,就让我惊叹。他们的一日,是从今天的日没时开始算起,到明天天亮时结束。有书《塔木德》说:与其明亮开始,黑暗结束;不如黑暗开始,明亮结束。这,是多么有境界的话呀。中国人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君子不忧”。对呀,忧都无须,何况还是明日的。

我虽信仰佛教,但对兄弟宗教,也很敬重。兄弟宗教的博爱与宽恕,也令我敬仰。《圣经》就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今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知道”,“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是啊,今日不知明日事,忧什么!明日不知后日的事,愁什么!如果,今日就为明日忧愁,就如今日已有担子,还把明日担子又搁在今日肩上,那还挑得动吗?那还不折断腰折断腿吗?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是运动无常变异的,每时每刻,刹那刹那。

这就意味着,前念、现念、后念,虽相续,却不同。当我们在热烈地谈论“此刻”时,这“此刻”已经成为了过去。今天,也一样,终将成为昨天。而昨天,是过去式。佛法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所以,对此刻,对今日,我们有能力担当多少,就多少!这就够了。佛教丛林中,选拔执事人员,历来以尽心尽职为好,至于能力大小,不太被在乎。为此,对待此刻,对待今天,就如同对待明日一样,我们也无须忧虑。只管活于当下,只管担当于当下,这就好了。

有人说——不伤逝昨日,不忧愁明天。不为明日忧,不为昨日悔。这大概也是这种意思吧。

有位妻子,老担心丈夫驾车技术不精,怕出意外。有次,要出行长途,丈夫说开车送她,她不放心,不让送,就去坐其他熟练老司机开的车。不料,中途意外,车仰马翻,她也中年逝去。可是,车技始终不佳的丈夫,开了一辈子的私家车,却活到了90多岁,寿终正寝。丈夫生前,人问他,车技不好却平安行驶的原因。他说:开车时,不想明天的事,不想等下的事,不想安全的事,不想不安全的事,但注意开车于当下,但小心开车于当下。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从此——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至于,在“不为明日忧”与“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两者人生态度之间,如何平衡把握,如何辩证对待,就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希望你能亲自去书写并书写好。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还得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