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弟子经常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完以后反而让对方产生依赖感,自己不想做事情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达真堪布答:过度的帮助就不是方便与慈悲了,就是这个度不好把握。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智慧。什么都是,要把握适度;握不好这个度,这叫偏。
佛讲,不堕落边,就是中道。真正能够把握这个适度了,就 [阅读全文]
问:弟子经常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完以后反而让对方产生依赖感,自己不想做事情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达真堪布答:过度的帮助就不是方便与慈悲了,就是这个度不好把握。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智慧。什么都是,要把握适度;握不好这个度,这叫偏。
佛讲,不堕落边,就是中道。真正能够把握这个适度了,就 [阅读全文]
本身实为泰国皇族血统,有说乃泰国第一世皇於西历1776年,当时还未成为泰皇时与一名作焕的女子在泰国称金平辟的地方所生,大师出生后大师的父亲便因战乱与母子失散,往后大师便由母亲所养育。
在大师出生后,大师母亲便带大师到屈班林吐半佛寺给龙婆搅大师祝福,龙婆搅大师将大师抱起,便说大师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人 [阅读全文]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讲包容的智慧的。大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滴似乎毫无作用的水;高山之所以巍峨万丈,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块不显眼的小石子。
天道即人道,包容成就了大海、高山,亦改善了人际关系,成就了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
包容是一种 [阅读全文]
一个人能否随时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智慧。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千差万别复杂多变,但有一点是大致相同基本不变的,那就是人要在心理上最大程度地追求平衡。心理是否平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了,心情才会舒畅愉快,幸福感和满意度才会提高,生活上才有奔头,工作上才 [阅读全文]
我们受别人的害没有关系,绝不可以害别人,这个道理要懂。古大德教导我们,我们今天在海外也是劝导大家,忠恕慈悲来化解社会的冲突。忠恕,儒家说的,孔孟之道,《论语》里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佛法是慈悲,孔子讲忠信,老子讲三宝,第一个是慈,慈悲;第二个是俭,节俭,知足;第三个,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惹 [阅读全文]
世间人贪财的很多,被财迷了心窍,所谓财迷心窍,这个麻烦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过这个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
虽然也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他还在贪,还舍不得放下,你说糟不糟糕!
钱财我们中国古 [阅读全文]
本焕老和尚是如何培养训练印顺大和尚的
众所周知,印顺大和尚在出家前只是在武汉对佛教并无特别信仰的的一位“普通”男青年,本焕老和尚经过半年多的劝化,让他出家,并成为衣钵弟子。那么印顺法师出家后,本焕老和尚是如何训练他的呢?刚才末学看到了印顺大和尚一段翔实的回忆:
“当年我是为老和尚出家的,如果 [阅读全文]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暂时放下繁重的治丧任务,抽空一小时,接受媒体采访。他回忆本老最后的日子,以及本老留下的四个心愿,禁不住落泪,又忆起当年受本老苦劝出家的奇缘,感叹“想想十几年来真是跟做了一场梦一样”。
印顺大和尚着一身黑色的僧袍,表情悲伤而淡定 [阅读全文]
◎ 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上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 有的人说佛教是迷信。这话是错误的。曾经有个居士讲,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智信,智慧的智。还有中山先生讲:‘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就是说研究佛学可以补科 [阅读全文]